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雨
王安石
绿搅寒芜出,红争暖树归。
鱼吹塘水动,雁拂塞垣飞。
宿雨惊沙尽,晴云昼漏稀。
却愁春梦短,灯火著征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季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感受。春雨过后,绿色的杂草在寒冷的泥土中显露出来,红色的花朵在温暖的树木中争相归来。水塘里的鱼因风而翻动,雁群在边塞的围墙上轻轻飞过。宿夜的雨水惊散了沙土,晴天的云彩在日间稀薄而透亮。但我却因春梦的短暂而感到忧愁,灯下的火光映照着我即将出征的衣物。
注释:
- 绿搅寒芜: 绿草搅动着寒冷的杂草,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生机。
- 红争暖树: 红花在温暖的树木间争相开放,表现出春天的竞相绽放。
- 鱼吹塘水动: 鱼在水中因风吹而产生波动,生动表现出春天水面的活力。
- 雁拂塞垣飞: 大雁轻轻拂过边塞的墙垣,展现了春天的迁徙景象。
- 宿雨: 经过一夜的雨水,清晨的景象变得清新。
- 却愁春梦短: 诗人因春天的梦境短暂而感到忧愁,隐含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变法派”的代表,通过实施新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影响深远。王安石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也有细腻婉约。
创作背景:
《宿雨》创作于王安石晚年,是他对春天的感悟及内心情感的流露。诗中描绘的春景与对人生短暂的反思,反映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人生的思索。
诗歌鉴赏:
《宿雨》在形式上为五言律诗,意象丰富,情感细腻。开篇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氛围。诗人用“绿搅寒芜出,红争暖树归”展现了春天的到来,绿色的杂草和红色的花朵交相辉映,表现出春的生机与希望,暗示着万物复苏的季节。
接下来的“鱼吹塘水动,雁拂塞垣飞”则进一步深化了春天的活力,水中游动的鱼和飞翔的大雁都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迁徙,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春日图景。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宿雨惊沙尽,晴云昼漏稀”表明了春雨过后的宁静与清新,似乎在描摹一种暂时的恬淡。接着“却愁春梦短,灯火著征衣”,诗人却因短暂的春梦而忧愁,反映了他对人生短暂的感叹,灯下的火光和即将出征的衣物预示着他对未来的无奈与不安。
整首诗在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象的同时,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展现了王安石独特的诗歌风格与深邃的思想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绿搅寒芜出: 绿色的植物刚刚冒出,搅动了寒冷的杂草,表现出春天的气息。
- 红争暖树归: 红色的花朵在温暖的树木中争相开放,象征着春的活力。
- 鱼吹塘水动: 鱼因风而使水面波动,描绘出水塘的生机。
- 雁拂塞垣飞: 大雁轻轻掠过边塞的围墙,展示出春天的迁徙景象。
- 宿雨惊沙尽: 昨夜的雨水冲刷了沙土,清晨的景象清新而宁静。
- 晴云昼漏稀: 晴天的云彩在日间显得稀薄,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
- 却愁春梦短: 诗人因春天的梦境短暂而感到忧愁,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 灯火著征衣: 灯下的火光映照着即将出征的衣物,暗示着对未来的无奈与不安。
修辞手法:
- 比喻: “绿搅寒芜”将春天的景象比作生机的展现,形象生动。
- 拟人: “鱼吹塘水动”暗示鱼的活泼,赋予鱼以生命。
- 对仗: 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了王安石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情感深邃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绿: 象征生命与希望,代表春天的到来。
- 红: 代表热情与生机,体现春花的绚丽。
- 鱼: 代表活力与流动,象征生命的自由。
- 雁: 象征迁徙与自由,体现春天的生气。
- 灯火: 代表温暖与思念,暗示对未来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描绘的春天的景象包含哪些元素?
- A. 绿草、红花、鱼、雁
- B. 冬雪、寒风
- C. 秋叶、落日
-
“宿雨惊沙尽”中“宿雨”指的是什么?
- A. 昨夜的雨
- B. 明天的雨
- C. 春天的雨
-
诗中表现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的句子是?
- A. “绿搅寒芜出”
- B. “却愁春梦短”
- C. “鱼吹塘水动”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描绘春天景象与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 《春夜喜雨》(杜甫): 表达对春雨滋润万物的感悟。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同样描绘春天的美景,但更侧重于景与情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情与思考。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王安石的《宿雨》更强调对短暂人生的感慨,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则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展现出不同的诗歌风格与主题。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诗三百首》
- 《王安石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