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云高》

时间: 2025-01-07 23:55:55

秋尽江南叶未凋。

晚云高。

青山隐隐水迢迢。

接亭皋。

二十四桥明月夜,弭兰桡。

玉人何处教吹箫。

可怜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尽江南叶未凋。晚云高。青山隐隐水迢迢。接亭皋。二十四桥明月夜,弭兰桡。玉人何处教吹箫。可怜宵。

白话文翻译:

秋天已经过去,江南的树叶尚未凋落。晚霞高挂在空中。远处青山隐隐,水流迢迢,接连着河岸的亭子。二十四座桥在明月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迷人,轻轻摇荡兰舟。那位美丽的女子又在哪里教人吹箫呢?真令人怜惜这个夜晚。

注释:

  • 秋尽:秋天已经结束。
  • 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风光秀丽。
  • 未凋:未凋落,形容叶子依然翠绿。
  • 晚云高:指晚上的云彩高挂,给人以宽广的感觉。
  • 青山隐隐:指远处的青山若隐若现。
  • 水迢迢:形容水流的遥远。
  • 亭皋:指河岸的亭子。
  • 二十四桥:指扬州的二十四桥,是著名的风景。
  • 弭兰桡:指轻轻摇动兰花色的小船。
  • 玉人:指美丽的女子。
  • 吹箫:指演奏箫,古代乐器。
  • 可怜宵:感叹这个夜晚的美丽与惆怅。

典故解析:

二十四桥:此处指的是扬州的二十四桥,历史悠久,是古代诗人常提及的景点,象征着婉约和美丽。与月夜、女子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迷人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贺铸,字方回,号秋水,宋代词人,出生于江西。贺铸以词见长,风格清新婉约,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感慨。他的词多描绘江南水乡的风光。

创作背景:

《晚云高》写于贺铸游览江南时,正值秋末,诗人观察到自然的美景,勾起对美好人事的追思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晚云高》是一首描绘秋日江南景色的词作,诗人在细腻的描写中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与对人事变迁的感慨。开头的“秋尽江南叶未凋”便为全词奠定了一个温柔的基调,秋天的结束意味着时间的流逝,而叶子尚未凋落则暗示着生命的延续和不舍。接着,诗人以“晚云高”引入了一个辽阔的意境,晚霞的绚丽与高远使人倍感惬意。

青山和水的描绘则通过“隐隐”和“迢迢”这两个词语,展示了江南特有的朦胧美。特别是“二十四桥明月夜”,更是将景色与情感结合,明月照耀下的桥梁,象征着宁静与和谐。最后一句“玉人何处教吹箫”则把景与人结合,表达了对美丽女子的怀念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增添了一丝淡淡的惆怅。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秋尽江南叶未凋:描绘了江南的秋天,虽然秋天已经过去,但树叶仍旧绿意盎然,表现出一种生机。
    • 晚云高:晚霞在高空中显得格外迷人,给人一种开阔感。
    • 青山隐隐水迢迢:青山若隐若现,水流绵延,展现了江南的美丽自然景观。
    • 接亭皋:亭子与河岸相连,进一步描绘出江南秀丽的水乡风光。
    • 二十四桥明月夜:特指扬州的二十四桥,在明月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迷人。
    • 弭兰桡:轻轻摇荡着兰舟,给人以悠闲舒适的感觉。
    • 玉人何处教吹箫:令人思念的女子,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与层次感。
    • 可怜宵:对夜晚的美景与孤独感的感慨。
  2.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人事情感相结合,展现深层次的情感。
    • 对仗:如“青山隐隐水迢迢”,运用对仗增强了词句的韵律感。
  3. 主题思想

    • 本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对美好人事的追忆,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意象分析:

  • 秋叶:象征生命的流逝与季节的更替。
  • 晚云:象征宁静与思考的时刻。
  • 青山:象征自然的永恒与不变。
  • 明月:象征美好与追忆,常与思乡、思人相关。
  • 玉人:象征美丽与理想,代表着诗人的情感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晚云高》的作者是? A. 李白
    B. 贺铸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二十四桥”位于哪个城市? A. 北京
    B. 扬州
    C. 南京

  3. “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意思是? A. 美丽的女子在哪里教人演奏箫
    B. 美丽的女子在吹箫
    C. 美丽的女子在跳舞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样描绘了江南的美景与情感。
  • 李清照的《如梦令》:表达对自然与人事的感慨。

诗词对比:

  • 贺铸与李清照的作品都以细腻的情感和自然景观闻名,但李清照的词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而贺铸则更强调自然景观的壮美与人生的哲思。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