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次韵 其二》
时间: 2025-01-03 19:42:02意思解释
牡丹次韵 其二
作者: 朱翌 〔宋代〕
原文展示:
画舫何须载西子,青裙今幸拜东王。
佛谈非想色界色,天造玉皇香案香。
兴庆池边凝晓露,善和坊里借馀光。
行闻绮席开东省,飞鞚争驰御道黄。
白话文翻译:
画舫何必载着西施,今日我荣幸地向东王致敬。
佛教谈及的是无形的色界,天上造化的玉皇有着香案的香气。
兴庆池畔,晨露凝结,善和坊中,借着余晖。
行闻绮席已在东省打开,飞驰的马车争先恐后地驶向皇道。
注释:
- 画舫:指装饰华丽的船只。
- 西子:指西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常用以象征美丽。
- 青裙:指穿着青色裙子的女子,象征青春与美好。
- 非想色界:佛教概念,指一种超越色彩、形象的境界。
- 玉皇:道教中的帝王,名为玉皇大帝。
- 兴庆池:指兴庆宫附近的池塘,常是文人吟咏之地。
- 善和坊:古代长安的坊名,代表繁华的市区。
- 绮席:华丽的席子,象征宴会或重要场合。
- 御道:皇帝的专用道路,象征权力与地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朱翌,宋代诗人,以其诗风清新、意象生动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人生哲理,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繁荣、文化兴盛之时,诗人通过对美丽的景象和历史典故的描写,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诗歌鉴赏:
《牡丹次韵 其二》是一首典雅而富有情感的诗作。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出一种对美的感受和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开篇以“画舫何须载西子”引出,借用西施的美丽,暗示当下的美丽不必依赖于历史的名人,而是自有其独特的风韵。接着,诗人转向佛教哲学,提及“非想色界色”,展现了对超然境界的向往,表达了对物质世界的淡泊。
在“兴庆池边凝晓露”中,诗人描绘了一个清晨的宁静场景,露珠凝结在草叶上,透出一丝清新和诗意。接下来的“善和坊里借馀光”则将视线转向市井生活,暗示着繁华与人情的交融。最后一句“飞鞚争驰御道黄”将全诗的情绪推向高潮,描绘了马车奔腾的盛况,象征着权力、地位和繁荣的追求。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既有对美的赞美,又有对哲理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艺术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画舫何须载西子:开篇以美丽的西施引入,暗示当下的美也足够独特。
- 青裙今幸拜东王:青裙女子在此象征着青春与美丽,向地位崇高的东王致敬。
- 佛谈非想色界色:引入佛教哲学,表达对超越感官与形象的追求。
- 天造玉皇香案香:描绘神秘的宗教氛围,强调自然与神明的联系。
- 兴庆池边凝晓露:描绘宁静的自然场景,寓意清新与希望。
- 善和坊里借馀光:展现市井生活的繁华,融合人情与美景。
- 行闻绮席开东省:描绘盛大的宴会,暗示权力与地位的盛况。
- 飞鞚争驰御道黄:以马车的奔驶象征着权力的追求与社会的繁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美丽的西施与青裙女子相提并论,强调当下的美。
- 对仗:如“兴庆池边”与“善和坊里”,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象征:玉皇、青裙等意象,象征着权力、青春与美丽。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美与哲理的结合,展现了对生活、权力与自然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画舫:象征华丽与浮华。
- 西子:象征历史中的绝世美人,传达对美的向往。
- 青裙:代表青春与活力。
- 佛教与玉皇:象征宗教哲学与权威。
- 晨露与余光:象征自然的清新与人情的温暖。
每个意象都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西子”指代的是谁? A. 王昭君
B. 西施
C. 貂蝉
D. 杨贵妃 -
“飞鞚争驰御道黄”中的“飞鞚”指的是什么? A. 马车
B. 船只
C. 骑马
D. 人力车 -
诗中提到的“善和坊”代表什么? A. 宫殿
B. 市集
C. 花园
D. 道观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诗作,描绘春夜美景,意境优美。
- 《静夜思》:李白的名篇,表达思乡情怀与月光下的孤独。
诗词对比:
- 朱翌与李白的作品对比:两位诗人在不同的背景下各自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朱翌的诗更注重哲理与自然的结合,而李白则强调个人情感与自然的联系,展现出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古诗词入门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