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分飞》

时间: 2025-01-06 21:23:23

雨过残阳明远树。

树底鸣蝉无数。

临水人家住。

靠西便入江南路。

曲迳通幽深几许。

翠竹短窗无暑。

小立凭肩语。

个中曾是孤眠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过残阳明远树。树底鸣蝉无数。临水人家住。靠西便入江南路。曲迳通幽深几许。翠竹短窗无暑。小立凭肩语。个中曾是孤眠处。

白话文翻译:

雨过后,夕阳映照着远处的树木。树下传来无数蝉鸣。临近水边的人家居住在这里,靠西边的路便通向江南。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深处,翠绿的竹子在短窗外摇曳,丝毫没有暑气。我小立在这里,轻声交谈,曾经在这里孤独沉睡的地方。

注释:

  • 残阳:夕阳,日落时的阳光。
  • 鸣蝉:蝉鸣叫的声音。
  • 临水:靠近水边。
  • 江南路:通往江南的道路,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的地区,风景优美。
  • 曲迳:弯曲的小路。
  • 幽深:幽静而深邃的地方。
  • 翠竹:青翠的竹子。
  • 短窗:窗子不高,可能是指小窗。
  • 孤眠:孤独的睡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去华,字景华,号淇泉,生于宋代,具体生卒年不详。他以诗词闻名,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擅长山水诗,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惜分飞》创作于一个雨后时分,诗人身处一个宁静的环境,感受到孤独以及大自然的美好,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惜分飞》是一首描绘雨后自然景色的诗,蕴含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情感的深刻体悟。诗中描绘了雨后夕阳的美丽,树下蝉鸣的悠扬,以及临水人家的恬静,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回忆起曾经在此孤独徘徊的时光,流露出对往昔的眷恋与思索。

诗的开头“雨过残阳明远树”,用雨后晴朗的景象引入,给人一种清新明亮的感觉。接着“树底鸣蝉无数”,聆听蝉鸣,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临水而居的意象则将自然与人居环境紧密结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曲迳通幽深几许”一句,展现了小路的曲折与幽深,仿佛指向一个隐秘而宁静的地方,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最后几句“小立凭肩语,个中曾是孤眠处”,则引发了对孤独的感慨,表达了在此地的深沉回忆,增添了诗的情感厚度。

整体来看,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融入了对过往的追忆与珍惜,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生活画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雨过残阳明远树:雨过后,夕阳的光辉照耀着远处的树木,营造出宁静的气氛。
  2. 树底鸣蝉无数:树下传来无数的蝉鸣声,生动地描绘了夏日的景象。
  3. 临水人家住:靠近水边有户人家,表现出田园生活的恬静。
  4. 靠西便入江南路:向西走便能进入江南,暗示出江南的美丽与向往。
  5. 曲迳通幽深几许: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深处,给人一种神秘感。
  6. 翠竹短窗无暑:翠绿的竹子在窗外摇曳,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
  7. 小立凭肩语:两人小立交谈,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8. 个中曾是孤眠处:曾经在这里孤独地沉睡,流露出对过往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没有明显的比喻,但用景象传达情感。
  • 拟人:蝉鸣被赋予了生命,给诗增添了生气。
  • 对仗:如“临水人家住,靠西便入江南路”,对仗工整,增强了律动感。

主题思想:

诗歌主要表达了对孤独的思考与对自然美的赞美。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映射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过往时光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着洗涤与新生。
  2. 残阳:代表着时光的流逝与美好瞬间的珍惜。
  3. 蝉鸣:夏天的声音,传递着生机。
  4. 水边人家:象征着宁静与田园生活。
  5. 曲迳:代表通往未知与深邃的探索。
  6. :象征着坚韧与清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临水人家”是指什么地方?

    • A. 山中
    • B. 田野
    • C. 靠近水边的家
    • D. 城市
  2. “曲迳通幽深几许”中“幽深”代表了什么?

    • A. 明亮
    • B. 寂静
    • C. 热闹
    • D. 高远

答案:

  1. C. 靠近水边的家
  2. B. 寂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对比袁去华的《惜分飞》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均表现出孤独情感,但《惜分飞》更多侧重于自然的描写,而《月下独酌》则更加强调人内心的孤独与对酒的寄托。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袁去华研究》
  • 《中国古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