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无咎阎子常携琴八村》
时间: 2025-01-01 15:15: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士寒饿,古犹今,向来亦有子桑琴。
倚楹啸歌非寓淫,伯牙山高水深深。
万世丘垄一知音,阎君七弦抱幽独。
晁子为之梁父吟,天寒终纬悲向壁。
秋高风露声入林,冷丝枯木拂珠网。
十指乃能写人心,村村击鼓如鸣鼍。
豆田见角谷成螺,岁丰寒士亦把酒。
满眼飣餖梨枣多,晁家公子屡经过。
笑谈与世殊臼科,文章落落映晁董。
诗句往往妙阴何,阎夫子,勿谓知人难。
使琴抑怨久不和,明光昼开九门肃。
不令高才牛下歌。
白话文翻译
士人寒冷饥饿,古今皆然,向来都有像子桑这样的琴。
倚着栏杆高歌并非淫荡,伯牙的山高水深。
万世以来,丘垄间只有一个知音,阎君抱着七弦琴独自沉思。
晁子为他吟唱《梁父吟》,天寒之际,悲伤向墙壁倾诉。
秋天的高风和露水声穿入树林,冷冷的丝弦和枯木拂过珠网。
十指才能表达人的心意,村村都在击鼓如同鸣鼍。
豆田里看到角,谷地成了螺。
岁丰之年寒士也把酒,眼中满是饥饿的梨和枣。
晁家的公子屡次经过,笑谈与世间的不同。
他的文章光彩照人,映照着晁董的风采。
诗句常常蕴含深意,阎先生,别说知人难。
使琴抑制怨恨久而不和,明光正好,白昼开阖九门肃穆。
不让高才在牛下歌唱。
注释
- 子桑琴:指古代琴师子桑,他的琴艺出众。
- 倚楹:意为依靠在门楹上,形象地表现出一种随性和洒脱。
- 伯牙:古代著名琴师,传说只有钟子期能理解他的音乐。
- 阎君:指阎子常,诗中提到的琴师。
- 十指乃能写人心:指琴声能够表达人的情感。
典故解析
- 伯牙与钟子期:古代传说中伯牙的琴声能感动钟子期,象征着知音难求的深厚情谊。
- 梁父吟:出自《乐府诗集》,晁子常以此吟唱,表达对音乐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底吟者,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他的诗词风格独特,常以清新、自然见称,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及对友人的思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黄庭坚与友人阎子常聚会时,表达了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知音的渴望,反映了他对社会变迁的思考。
诗歌鉴赏
整首诗以音乐为中心,探讨了知音的难得与音乐对人们情感的深刻影响。开篇以寒士的境遇引入,展现出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紧接着以子桑琴为引,转而叙述音乐的美好与深邃。诗中多次提及阎君和晁子,传达出对音乐的向往与对友谊的珍视。黄庭坚通过对比音乐的高雅与世俗的卑微,反映出他对当时社会的关切,强调了在物质贫乏的环境中,精神和艺术的追求依然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部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士寒饿:开篇直接描绘士人的生活困境,设定了整个诗的基调。
- 倚楹啸歌非寓淫:强调高歌并非为了享乐,而是发自内心的情感。
- 万世丘垄一知音:知音的难得,具有普遍的共鸣。
- 十指乃能写人心:暗示音乐表达的是人内心的情感,极具哲理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音乐比作表达心声的工具,生动形象。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句式,如“天寒终纬悲向壁”与“秋高风露声入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音乐的价值与知音的难得,表现出作者对友谊与精神追求的渴望。在物质生活困顿的背景下,音乐和知音成为了人们心灵寄托的所在。
意象分析
- 琴:象征着艺术与心灵的交流。
- 寒士:代表社会底层的士人,反映社会的无情。
- 村村击鼓:体现了乡村生活的热闹与人们的情感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伯牙”是指? A. 知音
B. 琴师
C. 诗人
D. 朋友 -
“十指乃能写人心”中的“人心”指的是什么? A. 感情
B. 理智
C. 生活
D. 梦想
答案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白与黄庭坚的音乐主题:李白的诗更多展现豪放与洒脱,而黄庭坚则聚焦于音乐与知音的深邃情感。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黄庭坚研究》
- 《古诗词鉴赏技巧》
- 《诗词中的音乐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