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寄阴权)》
时间: 2025-01-04 13:10: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望江南(寄阴权)
作者:张继先 〔宋代〕
秋夜事,月里竹亭亭。
清籁与谁喧池水,微风遣我下檐楹。
圆缺若为情。
终南道,累寄笑歌声。
丹阙夜凉通马去,黄河无晓照舟横。
联辔去还成。
白话文翻译:
在一个秋夜,月光洒在竹亭上,显得格外清幽。清风徐来,竹林与池水轻声细语,仿佛在问我与谁共享这宁静的夜色。我随微风走下檐角,思绪万千。月亮的圆缺象征着感情的变幻。终南山的道路上,我无数次寄托欢声笑语。丹阙(皇宫)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清凉,马儿的行踪在这明亮的黄河上远去,晨光未现,舟行如画。牵引着缰绳,来去自如。
注释:
- 竹亭:用竹子建成的亭子,象征清幽雅致的环境。
- 清籁:指清风与竹子的声响。
- 丹阙:古代指皇宫的楼阁,象征权势和地位。
- 终南道:指通往终南山的道路,常用来象征隐逸和归隐生活。
-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象征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继先(约960-1040年),字文英,号知止,晚唐至北宋时期的诗人,主要作品集中在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脱俗,语言简练。
创作背景:
《望江南(寄阴权)》创作于宋代,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中描绘的秋夜景象和个人情感的交织,反映了当时文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及抒发内心情感的需求。
诗歌鉴赏:
《望江南(寄阴权)》是一首充满秋夜气息的诗,张继先通过描绘竹亭的宁静和月光的柔和,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意境。诗的开头“秋夜事,月里竹亭亭”便迅速将读者带入一个清冷的秋夜场景,月光透过竹叶洒下,显得格外静谧。接下来的“清籁与谁喧池水,微风遣我下檐楹”,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友人的思念,似乎在问,这宁静的夜晚,谁能与我共享这份清幽时光?
“圆缺若为情”一句,暗示着人际关系的变幻无常,正如月亮的圆缺,而“终南道,累寄笑歌声”则表现出诗人在这条道上不断寄托自己的情感,似乎在追忆曾经的欢乐时光。最后几句提到“丹阙夜凉通马去,黄河无晓照舟横”,将个人情感与广阔的自然景观结合,体现了诗人的豪情与对未来的展望。
整首诗情感细腻,意境深远,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无常的哲思,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夜事,月里竹亭亭。
描绘了秋夜的宁静与竹亭的幽雅,设置了诗的基调。 -
清籁与谁喧池水,微风遣我下檐楹。
通过清风与水声的对话,表达了孤独的思考,微风使得诗人心生向下的欲望。 -
圆缺若为情。
月亮的圆缺象征感情的变化,暗含对人际关系的感慨。 -
终南道,累寄笑歌声。
终南山象征隐逸生活,诗人在此寄托了自己的欢声笑语,体现出对过往的怀念。 -
丹阙夜凉通马去,黄河无晓照舟横。
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观,夜凉的皇宫与黄河的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无限思考。 -
联辔去还成。
诗人在此表达了对生活的随性与洒脱,象征着对未来的期待。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如“清籁与谁喧池水”,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映射内心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展现了宋代文人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亭:象征清幽与雅致,代表诗人内心的宁静。
- 清籁:象征自然的声音,表达诗人与自然的和谐。
- 月亮:象征情感的圆缺与无常。
- 黄河:代表历史与文化,象征着诗人的追求与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描绘的哪个季节的场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
“丹阙”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自然风光
B. 皇宫与权势
C. 友谊
D. 归隐生活 -
诗中提到的“圆缺”主要象征什么?
A. 人生的无常
B. 月亮的变化
C. 友情的深厚
D. 诗人的孤独
答案:
- C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同样描绘了夜晚与对自然的思考。
- 杜甫《月夜忆舍弟》: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情感深邃。
诗词对比:
张继先与李白的诗作在描写自然意象上有相似之处,但张继先更侧重于内心情感的抒发,而李白则更多体现豪放与壮阔。两者都展现了宋代与唐代文人的不同风格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唐宋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