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居杂咏九首》

时间: 2025-01-04 13:19:01

春蚕丝尽即生蛾,秋燕雏成不泥窠。

山雉经时藏窟穴,也能龙化入烟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蚕丝尽即生蛾,秋燕雏成不泥窠。
山雉经时藏窟穴,也能龙化入烟波。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蚕吐尽了丝,就会变成蛾;秋天的燕子雏鸟长大后不会再回到旧巢。
山里的雉鸡经过一段时间藏在洞穴中,也能够如龙般化身,融入烟波之中。

注释

字词注释

  • 春蚕:春天的蚕,指的是蚕吐丝的过程。
  • 丝尽:蚕吐完丝。
  • 生蛾:变成蛾子。
  • 秋燕:秋天的燕子,特指燕子繁殖后的小鸟。
  • 泥窠:指燕子以前筑的巢,泥土筑成的巢。
  • 山雉:山中的雉鸡。
  • 藏窟穴:藏身于山洞或巢穴中。
  • 龙化:比喻变化成龙,意指蜕变或提升。
  • 烟波:水面上的烟雾,意指大自然的景象。

典故解析

  • 春蚕秋燕:这两者分别代表生命的阶段与变化,春蚕生蛾的过程象征着生命的延续,秋燕雏成则暗示了成长后的独立。
  • 龙化: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力量和高贵,表达了通过努力后获得升华的愿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继先,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作多反映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风格上,他的诗多用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寓意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成作于张继先的庵居生活中,反映了他对自然及生命变化的观察与思考,体现出隐士对世事的感悟与哲理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蚕与秋燕的变化开篇,展示了生物的生命周期,象征着生命的流转与变迁。春蚕的转变,意味着从平凡到新的生命阶段的蜕变;而秋燕则是在经历成长后,选择了独立与离去,这种生离死别的情感是自然界的法则,也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接下来,山雉的隐匿与龙化,进一步深化了诗中的哲理,强调了在自然界中,尽管存在潜伏与蜕变的过程,但最终都能融入更广阔的生命潮流。这种带有哲理的思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也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蚕丝尽即生蛾:春天的蚕在吐尽所有丝后,便蜕变成蛾,象征着生命的结束与新生的开始。
  • 秋燕雏成不泥窠:秋天的小燕子长大后,不再依赖原来的巢穴,代表着成长与独立。
  • 山雉经时藏窟穴:山中的雉鸡在经历一段时间的隐藏后,仍能适应环境。
  • 也能龙化入烟波:雉鸡可以像龙一样,融入自然之中,象征着由平凡到卓越的转变。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蚕与蛾、燕子与巢、雉鸡与龙进行比喻,丰富了诗的层次感。
  • 对仗:诗句结构整齐,形成了对称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界生物的变化,反映了生命的循环、成长与蜕变,表现出诗人对生命哲理的深刻理解与思考,传达出一种成熟而超然的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蚕:象征着生命的开始与无私奉献。
  • 秋燕:象征着成长后的独立与离去。
  • 山雉:象征着隐蔽与适应。
  • 龙化:象征着力量、蜕变与超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春蚕丝尽后会变成什么? a) 燕子
    b) 蛾
    c) 龙

  2. 秋燕雏成后会怎样? a) 留在巢里
    b) 不泥窠
    c) 变成蛾

  3. 山雉藏窟穴之后的变化象征什么? a) 隐藏
    b) 成长
    c) 适应环境

答案

  1. b) 蛾
  2. b) 不泥窠
  3. c) 适应环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可以将张继先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对比,两者均描绘了自然景象,但张继先侧重于生命的变化和哲理,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了隐士的闲适与宁静。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张继先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代诗词的意象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