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苦寒歌》

时间: 2024-12-31 10:05:00

深山苦寒弗可居,门前积雪三尺馀。

阴崖一夜石脱骨,寒溜万瓦冰垂须。

道人冻卧山之麓,暮爇松明煮溪绿。

山阴孤棹期不来,梦入幽崖闻折竹。

征西将军持短兵,驰马夜渡黄河冰。

关东诸将面欲裂,严光独钓桐江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深山苦寒弗可居,门前积雪三尺馀。阴崖一夜石脱骨,寒溜万瓦冰垂须。
道人冻卧山之麓,暮爇松明煮溪绿。山阴孤棹期不来,梦入幽崖闻折竹。
征西将军持短兵,驰马夜渡黄河冰。关东诸将面欲裂,严光独钓桐江雪。

白话文翻译:

深山里寒冷得无法居住,门前积雪已超过三尺。阴暗的崖壁一夜之间石头脱落,寒流从万瓦屋顶垂下冰须。
道人在山脚下冻得卧倒,傍晚点燃松明来煮溪水里的绿菜。山阴孤舟期盼的人却不再来,梦中进入幽静的崖谷,听到竹子被折断的声音。
征西的将军手持短兵器,骑马夜间渡过冰封的黄河。关东的众将士面色如裂,严光却独自钓鱼于桐江的雪中。

注释:

  • :不。
  • 寒溜:寒冷的水流。
  • 松明:用松树木材制成的明火。
  • 孤棹:独自划船。
  • 征西将军:指的是西征的将领。
  • 严光:历史上的一位将领,以钓鱼而闻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坦之,字子安,号梦溪,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山水诗而闻名,擅长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细腻,诗风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困寒的深山,表达了诗人对寒冷环境的感受,以及对孤独和思乡情绪的映射。诗中展现了山中生活的艰辛以及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山中苦寒歌》以描绘深山的严寒与孤寂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体验与感悟。开篇以“深山苦寒弗可居”直抒胸臆,表达了在极端寒冷的环境中生活的艰辛,紧接着以“门前积雪三尺馀”进一步渲染了冷冽的气候,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处可逃的压迫感。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阴崖一夜石脱骨,寒溜万瓦冰垂须”描绘了寒冬对自然的侵袭,仿佛连山石也在寒冷中显得脆弱不堪。

接着,诗人转向道人,生动地勾画了一个在寒夜中求生的画面,体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而“山阴孤棹期不来,梦入幽崖闻折竹”则通过梦境的描写,传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孤独感,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最后,征西的将军与严光的形象则引入了历史的背景,使得整首诗不仅限于个人的孤独感,同时也反映了战争带来的动荡与无奈。整首诗在寒冷与孤独之间游走,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深山苦寒弗可居”:深山里的寒冷使得人无法居住。
  • “门前积雪三尺馀”:这里的积雪已经厚达三尺多。
  • “阴崖一夜石脱骨”:阴暗的崖壁在一夜之间石头崩落。
  • “寒溜万瓦冰垂须”:冰冷的水流从屋顶流下,形成冰须。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寒溜万瓦冰垂须”,展现了对称美。
  • 拟人:如“梦入幽崖闻折竹”,赋予梦境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寒冷、孤独和思乡之情。在自然的严酷面前,人的渺小和无助情感被深刻地揭示出来,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深山:象征孤独与隔离。
  • 寒雪:代表艰苦的环境与困境。
  • 道人:象征追求精神与内心的宁静。
  • 孤棹:暗示孤独与期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战争
    b) 孤独与自然
    c) 爱情

  2. “门前积雪三尺馀”中的“尺”指的是: a) 长度单位
    b) 温度
    c) 时间

  3. 诗中提到的“严光”是指: a) 一位诗人
    b) 一位钓鱼的将领
    c) 一位商人

答案

  1. b) 孤独与自然
  2. a) 长度单位
  3. b) 一位钓鱼的将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对比,二者都描绘了山中生活,但李坦之更强调寒冷的艰苦,而王维则更倾向于描写自然的和谐美。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生活体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坦之及其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