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中元斋醮后,残烬满空坛。
老鹤心何待,尊师鬓已干。
幡灯古殿夜,霜霰大椿寒。
谁见长生路,人间事万端。
白话文翻译:
在中元节斋醮之后,空坛上满是残留的烬火。
老鹤在这里等待着什么,而我的尊师白发已然苍苍。
夜晚的古殿中,幡旗和灯笼摇曳,寒霜和冰雹使大椿树显得分外寒冷。
谁能看到长生的路呢?人间的事情却是纷繁复杂。
注释:
-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是祭祖和祭祀亡灵的传统节日。
- 斋醮:一种宗教仪式,通常是为佛教或道教目的而设。
- 老鹤:象征长寿和智慧的动物,这里可能指代诗人或尊师。
- 尊师:尊敬的老师,意指对师长的敬仰。
- 幡灯:指宗教仪式中常用的幡旗和灯笼。
- 长生路:追求长生不老的道路,象征对生命的思考。
- 万端:形容事情繁多,杂乱无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唐代僧人,字德明,号齐己,晚号“无量山人”。他是著名的诗人和禅宗人士,作品多以禅意和自然景观为主题,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中元节后的夜晚,诗人通过对残留祭品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死、长生的思考,以及对尊师的敬仰与感伤。此时正值人们祭祀亡灵的时节,诗人感受到了世事的无常和生命的短暂。
诗歌鉴赏:
《经吴平观》是齐己以中元节为背景而作的一首诗,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对祭祀残烬的描写,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与无奈。开头的“中元斋醮后,残烬满空坛”不仅描绘了一个具体的场景,也暗示着生命的消逝与祭祀的无常。
接着,诗人以“老鹤心何待”引入个人情感,老鹤象征着长寿和智慧,但此时却在等待,似乎在等待某种无法实现的理想或目标,表现了对生命意义的追问。紧接着的“尊师鬓已干”则透露出对年老老师的敬意,强化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短暂。
“幡灯古殿夜,霜霰大椿寒”描绘了一个凄清的夜晚,灯光与寒霜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冷清而幽静的氛围,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最后一句“谁见长生路,人间事万端”则将主题推向高潮,表达了对长生的渴望与对人间繁杂事务的无奈,突显了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永恒追寻。
整首诗融合了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展现了齐己深邃的哲思与高洁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中元斋醮后:指节日后即将结束的祭祀活动,设定了时间背景。
- 残烬满空坛:空坛上满是祭祀后的残火,象征时间逝去与生命的消逝。
- 老鹤心何待:老鹤的等待暗示着对生命意义的追索。
- 尊师鬓已干:敬仰的老师已经白发苍苍,象征岁月的无情。
- 幡灯古殿夜:古老庙宇的夜晚,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
- 霜霰大椿寒:寒冷的气候暗示着生命的脆弱与自然的无情。
- 谁见长生路:对长生不老的追问,体现人生的迷茫。
- 人间事万端:人间的繁杂事情令人无奈,强调生命的复杂性。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幡灯古殿夜,霜霰大椿寒”展现了对仗工整之美。
- 比喻:老鹤比喻了长寿与智慧,寄托了诗人的感慨。
- 意象:残烬、鹤、尊师、霜、幡灯等意象共同构建了诗的情感基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时间流逝和生死思考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在祭祀的背景下,诗人反思了人间的繁杂与长生的幻影,传达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中元:代表对亡灵的祭祀,暗示生死主题。
- 老鹤:象征长寿,代表智慧与等待。
- 尊师:体现对知识与智慧的尊重。
- 幡灯:象征宗教信仰与希望。
- 霜霰:暗示生命的脆弱与自然的严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中元节通常是在农历的哪个月份?
- A. 六月
- B. 七月
- C. 八月
- D. 九月
-
“老鹤心何待”中的“老鹤”象征着什么?
- A. 年轻
- B. 智慧与长寿
- C. 短暂
- D. 冷漠
-
诗中提到的“尊师”是指谁?
- A. 朋友
- B. 老师
- C. 家人
- D. 知己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齐己《经吴平观》与王维《鹿柴》: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个人情感的融合,但齐己更侧重于生死思考,而王维则倾向于诗意的自然描写。
- 齐己《经吴平观》与李白《将进酒》:虽然主题不同,但都体现了对人生的感慨,齐己关注的是长生的追寻,而李白则在享乐中反思生命的短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齐己诗文集》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