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春感兴》

时间: 2024-09-19 21:18:36

春风日日雨时时,寒力潜从暖势衰。

一气不言含有象,

万灵何处谢无私。

诗通物理行堪掇,道合天机坐可窥。

应是正人持造化,尽驱幽细入垆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风日日雨时时,寒力潜从暖势衰。
一气不言含有象,万灵何处谢无私。
诗通物理行堪掇,道合天机坐可窥。
应是正人持造化,尽驱幽细入垆锤。

白话文翻译

春风每天都在吹,细雨时常降落,寒气在悄悄地减弱。
万物的气息无声无息地蕴含着象征,万物生灵又在哪里感恩这无私的恩泽呢?
诗的内涵与自然法则相通,哲理的奥义可以探索。
应是那些正直的人掌握了自然的变化,将细微的事物都融入到创造之中。

注释

字词注释:

  • 寒力:指寒冷的力量。
  • :隐秘地,默默地。
  • 一气:指自然界的气息。
  • 万灵:指所有生灵。
  • 谢无私:感激无私的自然恩惠。
  • 持造化:掌握自然的变化。
  • 幽细:细微而隐秘的事物。
  • 垆锤:指锤炼、创造的过程。

典故解析:

  • “造化”:指自然界的变化和造物的力量。在古代诗歌中常用来象征自然的神秘力量。
  • “万灵”:通常用来指代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强调其和谐共处和自然的恩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唐代诗人,字子余,号归山,生于公元779年,卒于公元834年。他在诗歌创作上以其蕴含深邃哲理和清新自然的风格而著称。齐己的诗多涉及自然、人生哲理以及道教思想,体现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中春感兴》创作于唐代中期,正值中国古代文化繁荣时期。作者通过描绘春天的气息与变化,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与哲思,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诗中展现了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寄托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

诗歌鉴赏

《中春感兴》是一首充满春天气息和哲理思考的诗作。从全诗来看,齐己通过描写春风和细雨的细腻变化,展现了春天的温暖与生机。诗中“寒力潜从暖势衰”一句,生动地传达了寒冷逐渐褪去、温暖开始占据自然的过程,给人以希望和生机的感觉。接下来的“万灵何处谢无私”则引发人们对自然馈赠的思考,让读者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自然的无私和博大。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对诗歌本质的探索,“诗通物理行堪掇,道合天机坐可窥”,表明了诗歌不仅是文学的表达,更是对自然法则的理解与探究。齐己在这里将诗歌与哲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强调了诗人的责任和使命。最后一句“尽驱幽细入垆锤”则寓意诗人应将细腻的观察和感悟转化为创作的动力,锤炼出更具深度的艺术作品。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表象下,蕴藏着丰富的哲理,是对自然、生命和诗歌本质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春风日日雨时时:描绘春季的气候特点,春风和细雨交替出现,营造出温暖而湿润的氛围。
  2. 寒力潜从暖势衰:寒冷的力量在悄然退却,温暖的势头逐渐增强,暗示自然界的变化。
  3. 一气不言含有象:自然界的气息虽无声息,却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4. 万灵何处谢无私:自然的恩惠是无私的,生灵又该如何感恩呢?
  5. 诗通物理行堪掇:诗歌与自然法则相互通连,能够深入探讨。
  6. 道合天机坐可窥:道理与自然的奥秘相合,可以静坐思考。
  7. 应是正人持造化:正直的人掌握了自然的变化。
  8. 尽驱幽细入垆锤:应将细微的事物融入到创造的过程之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变化比作人们的感受,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拟人:自然的力量被赋予了人性化的特征,使读者更易产生共鸣。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严谨,形成了和谐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描绘,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诗歌与自然法则的内在联系。诗人意在表达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强调生命的复苏与自然的无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春风:象征温暖与复苏,代表希望。
  2. 细雨:象征滋润与生命的滋养。
  3. 寒力:象征阻碍与退去的困境。
  4. 万灵:象征自然中的生灵,体现生生不息的循环。
  5. :象征人类对自然的理解与表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寒力”指的是: A. 温暖的力量
    B. 寒冷的力量
    C. 生机的象征

  2. “万灵何处谢无私”意指: A. 生灵对自然的感恩
    B. 生灵不需要感恩
    C. 自然的力量

  3. 诗人通过春天的描绘想要表达: A. 对冬天的怀念
    B. 对生命复苏的思考
    C. 对自然的批判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鸟鸣涧》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齐己与王维在描绘自然时都展现了对生命的思考,但齐己更侧重于哲理的探讨,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出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