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庐岳僧》
时间: 2025-01-08 01:29: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庐岳僧
作者:齐己 〔唐代〕
一闻飞锡别区中,
深入西南瀑布峰。
天际雪埋千片石,
洞门冰折几株松。
烟霞明媚栖心地,
苔藓萦纡出世踪。
莫问江边旧居寺,
火烧兵劫断秋钟。
白话文翻译
我一听到你的飞锡在别处响起,
便深入到西南的瀑布峰。
天边的雪覆盖了千块石头,
洞口的冰折断了几株松树。
烟霞明媚,栖息的心地宁静,
苔藓萦绕,隐去世间的痕迹。
不要问江边那座旧寺,
火灾和战乱已经烧毁了秋钟。
注释
- 飞锡:指僧人用来化缘的锡杖,象征僧侣的活动和身份。
- 区中:此处指远离尘世的地方。
- 深入:深入到某个地方,表示对自然和静谧的向往。
- 天际:天空的边际,常用来形容遥远的地方。
- 雪埋千片石:描绘了雪覆盖大地的景象,给人以宁静和清冷之感。
- 洞门:指山洞的入口。
- 冰折:冰冻的松树因重压而折断,象征自然的严酷。
- 烟霞:指云雾和霞光,营造出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象。
- 苔藓:生长在潮湿地方的植物,象征着岁月的积淀。
- 江边旧居寺:暗指曾经的宁静和安详,但因战乱而被毁灭。
- 火烧兵劫:指战争和灾难带来的破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齐己(约 780-841),唐代著名诗人,法号齐己,号称“庐岳僧”,他在诗歌中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齐己的风格以清新自然著称,常以简洁的语言表现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内心的宁静,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寄庐岳僧》是一首通过自然景观传达内心情感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在纷扰的社会中寻求内心平静的渴望。诗的开头提到“飞锡”,引出与僧侣的联系,暗示一种超脱的生活方式。在描绘西南瀑布峰的同时,诗人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与清幽,营造出一种与世隔绝的氛围。
接下来,诗中“天际雪埋千片石,洞门冰折几株松”描绘了一幅寒冷的冬景,冰雪覆盖了大地,松树因寒冷而折断,映射了自然的残酷与无情。这里,诗人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烟霞明媚栖心地,苔藓萦纡出世踪”,两句则展现了诗人在这片美丽的自然中找到的心灵栖息地,烟霞的明媚与苔藓的萦绕,象征着一种超然的境界,表达了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莫问江边旧居寺,火烧兵劫断秋钟”,则是对历史的沉痛回忆,强调了战争对生活的摧残,旧寺的毁灭象征着美好生活的破灭。在这幅悲凉的画面中,诗人似乎在呼吁人们珍惜眼前的宁静与美好。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事无常和历史变迁的深沉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闻飞锡别区中:飞锡响起,代表僧侣出行,暗示诗人与僧侣之间的联系。
- 深入西南瀑布峰:表达诗人向往自然、追求心灵宁静的愿望。
- 天际雪埋千片石:描绘冬日的苍凉景象,传达孤独感。
- 洞门冰折几株松:通过松树的折断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烟霞明媚栖心地:在美丽的自然中寻得精神的安宁。
- 苔藓萦纡出世踪:苔藓象征岁月的积淀,隐喻与世隔绝的生活。
- 莫问江边旧居寺: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暗含历史的痛苦。
- 火烧兵劫断秋钟:战争的破坏使得宁静的生活终结。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情感,如“烟霞明媚”。
- 对仗:句中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如“天际雪埋千片石,洞门冰折几株松”。
- 象征:松树、苔藓等自然意象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岁月的流逝。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的美丽与历史的残酷,表达了诗人对宁静隐逸生活的向往,对社会动荡的无奈与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飞锡:象征僧侣的生活与精神追求。
- 瀑布峰:代表自然的壮丽与清幽。
- 雪、冰、松:象征自然的严酷与生命的脆弱。
- 烟霞:暗示心灵的宁静与美好。
- 苔藓:代表岁月的沉淀与超脱世俗的隐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飞锡”指的是什么?
A. 僧侣的法器
B. 一种乐器
C. 一种动物
D. 一种植物 -
填空题:诗中“天际雪埋千片石”描绘了____的景象。
-
判断题:诗中提到“火烧兵劫断秋钟”是为了表现战争对生活的影响。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
- A
- 冬日寒冷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庐山谣》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齐己的《寄庐岳僧》在自然描写上更加细腻,情感上更为沉重。王维的诗歌注重与自然的和谐,而齐己则强调对历史变迁的思考,展现了更深层的哲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
- 《李白与王维的诗歌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