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

时间: 2025-01-04 08:54:45

远公莲社,流传图书,千古声名犹在。

后人多少继遗踪,到我便、失惊打怪。

西方未到,官方先到,冤我白衣吃菜。

龙华三会愿相逢,怎敢学、他家二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鹊桥仙》
作者:张抡〔宋代〕

远公莲社,流传图书,千古声名犹在。
后人多少继遗踪,到我便失惊打怪。
西方未到,官方先到,冤我白衣吃菜。
龙华三会愿相逢,怎敢学他家二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远公的莲社(指古代的佛教寺院)流传下来的书籍,千古以来声名依旧。后来的许多后人试图继承这些遗志,可到我这里却失去了惊奇与新鲜感。西方的事物尚未传入,官方的典籍却已经先行到达,这让我这个白衣素食者倍感冤屈。希望在龙华的三次聚会中能够相遇,怎敢轻易效仿他人家的两次聚会呢?

注释:

  • 远公莲社:指的是远公(远公是指某位高僧或道士)所创办的莲社,通常与佛教有关。
  • 千古声名犹在:千年传承的名声依旧存在。
  • 失惊打怪:指对事物失去新鲜感,无法被惊艳。
  • 白衣吃菜:指白衣僧人,素食者,隐喻清静无为的生活态度。
  • 龙华三会:指佛教传说中的三次重要聚会,象征着期待与愿望。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张抡,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在古诗词中颇具影响力,常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著称。
  •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宋代,正值文人墨客追求精神寄托与文化传承的时代,反映出对传统与现代的思考。

诗歌鉴赏:

《鹊桥仙》不仅展现了张抡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也表达了他对时局的独特见解。诗中提到的“远公莲社”与“千古声名”表明了对古代文化的尊重与追慕,显示出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然而,诗人又通过“失惊打怪”这一句,抒发了对当今社会文化氛围的失落感和对新鲜事物的麻木。这样的对比使得整首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实的反思。

此外,诗中提到的“冤我白衣吃菜”,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作为一个追求清净生活的文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他感到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种内心的冲突在“龙华三会愿相逢”中得到了寄托,表达了他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蕴悠长,值得反复品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远公莲社:提到远公的莲社,体现出对佛教文化的认同。
    • 流传图书:强调文化的延续性。
    • 千古声名犹在:表达对先贤的敬仰。
    • 后人多少继遗踪:对后继者的评价。
    • 到我便失惊打怪:反映对文化的厌倦。
    • 西方未到,官方先到:对文化交融的思考。
    • 冤我白衣吃菜:自我反省与无奈。
    • 龙华三会愿相逢:期待与理想的交汇。
    • 怎敢学他家二会:对追随他人的反思。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文化的传承比作流传的图书。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对现实困境的无奈,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莲社:象征着佛教文化与精神追求。
  • 图书:代表知识、文化的传承。
  • 白衣:象征清净与清白的理想生活方式。
  • 龙华三会:象征着理想的追求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远公莲社”指的是什么? a) 道教寺庙
    b) 佛教寺院
    c) 书院
    d) 文人聚集地

  2. “冤我白衣吃菜”中的“白衣”代表什么? a) 官员
    b) 商人
    c) 诗人
    d) 僧人

  3. “龙华三会”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友情
    b) 文化传承
    c) 理想与期待
    d) 现实冲突

答案

  1. b
  2. d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by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by 杜甫
  • 诗词对比

    • 《庐山谣》:同样表现出对自然和理想的向往,但更多的是对现实的逃避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 《月夜忆舍弟》:对亲情的思念与对现实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宋代诗人研究》
  • 《诗词鉴赏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