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马郎中母蒋夫人挽章
文物余三迳,芝兰秀五常。
鱼轩来粉省,象服去黄堂。
此母今谁侣,清名死不亡。
一生令吏部,癈却蓼莪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道,文物依然在三迳乡,芝兰依旧鲜艳于五常山。鱼轩的美丽在于它的粉色装饰,而象服已退出了黄堂的荣耀。如今,这位母亲还有谁来陪伴她呢?她的清名将永远存在于世间。一生中她为吏部所敬重,却被《蓼莪》之章所抛弃。
注释:
- 文物:指文雅的器物,象征文化。
- 三迳:指的是三迳乡,地名。
- 芝兰:比喻高雅的品德和才华。
- 鱼轩:鱼的雅致的居所,象征美好环境。
- 象服:古代官员或士人的服饰,象征权力和地位。
- 清名:清白的名声。
- 吏部:指古代负责文官的部门。
- 蓼莪章:提及《蓼莪》,为《诗经》中的一篇,讲述母亲之死,含有对母亲的追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以山水诗和田园诗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作品情感真挚,语言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杨万里为其已故的母亲蒋夫人所作,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与敬仰。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结合对母亲的回忆,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及其在社会中应有的地位。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首联“文物余三迳,芝兰秀五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个清幽雅致的环境,暗示母亲的高洁品德和悠远的文化传承。接下来的“鱼轩来粉省,象服去黄堂”,则通过对比,强调了母亲的美丽和过去的辉煌地位,同时也暗示了时代的变迁与母亲的孤独。最后两句“此母今谁侣,清名死不亡”,更是情感的高潮,以疑问句形式反映出诗人对母亲失去后无可替代的悲痛,和她那永不消逝的名声。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精妙,既有对自然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情的深刻思考。通过描绘母亲的高洁与清名,诗人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母亲角色的尊重与崇敬。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文物余三迳”:指文化遗存依旧在三迳,暗示母亲的影响力。
- “芝兰秀五常”:芝兰的美丽象征着母亲的品德。
- “鱼轩来粉省”:鱼轩的装饰美丽,代表生活的雅致。
- “象服去黄堂”:象服的退出,暗示地位的变迁。
- “此母今谁侣”:感叹母亲的孤独,表达思念之情。
- “清名死不亡”:母亲的名声永存,尽管她已离世。
- “一生令吏部”:她一生受到官府的尊重。
- “癈却蓼莪章”:提及《蓼莪》,强调对母亲的追思。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鱼轩比作母亲的美好生活环境。
- 对仗:诗句中上下句之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与尊重,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对母亲地位的重视,以及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文物:象征文化的传承,代表母亲的影响力。
- 芝兰:代表高洁的品德与风范。
- 鱼轩:象征生活的美好与优雅。
- 象服:象征权力和地位,反映社会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鱼轩”象征什么? A. 权力
B. 美好环境
C. 书籍 -
“此母今谁侣”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幸福
B. 孤独与思念
C. 愤怒 -
诗中提到的“清名死不亡”指的是什么? A. 母亲的名声永存
B. 文化的消失
C. 自然的变化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在对比杨万里的《马郎中母蒋夫人挽章》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可以看到两位诗人都关注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但表现方式略有不同。杨万里通过对母亲的怀念,展现了母爱的伟大;而白居易则通过琵琶女的故事,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两者都反映了对人情的深刻思考,但一侧重于母爱,一侧重于人生的悲切。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杨万里诗文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古代诗词解读》
通过以上的细致分析,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