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白沙竹枝歌六首》

时间: 2024-09-19 22:11:13

绝怜山崦两三家,不种香粳只种麻。

耕遍沿堤锄遍岭,都来能得几生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绝怜山崦两三家,不种香粳只种麻。
耕遍沿堤锄遍岭,都来能得几生涯。

白话文翻译:

这片山区只有两三户人家,那里不种香米和粳米,只种麻。
田地耕作遍及堤岸,锄头挥动到山岭,然而这一切又能换来几生涯的生活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可怜、怜惜。
  • 山崦:指山峦、山丘。
  • 香粳:香米和粳米,指优质的稻米。
  • :指麻类植物,通常用于制作麻绳或麻布。
  • 耕遍:耕作的意思,遍指所有地方。
  • 生涯:生活、生计。

典故解析: 此诗虽无直接典故,但反映了宋代农村的生活状态。诗中提到的香米和麻,体现了当时农民的选择与苦恼,暗示了农业生产的艰辛与有限的收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擅长写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生活琐事入诗,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怀。

创作背景: 《过白沙竹枝歌六首》是杨万里在游历过程中所作,反映了他对乡土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诗中描绘的乡村生活,表现了农民的艰辛,尤其是在经济条件不佳的情况下,农民的生计问题。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深切关注与同情。开篇以“绝怜”二字直接表达了对山中人家的怜悯,山崦间只见两三户人家,说明该地区的荒凉与贫困。接着提到农民不种优质的香粳米,只种麻,暗示了他们的经济条件有限,无法选择更好的作物。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农村的艰辛,也表现出农民在生存与发展的困境中不得不做出的妥协。

最后两句“耕遍沿堤锄遍岭,都来能得几生涯”,生动地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却又含蓄地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这一切的努力究竟能带来多少生活的保障与希望?这种对生活的深度反思,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社会批判意味,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深切理解与同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绝怜山崦两三家:诗人以感叹的语气表达了对山区人家少的感慨,强调了贫困的环境。
  • 不种香粳只种麻:直言农民的无奈选择,表明他们无法种植更有价值的作物。
  • 耕遍沿堤锄遍岭:刻画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展示了他们的勤奋。
  • 都来能得几生涯:质疑努力的回报,反映出农民生计的困境与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香粳”和“麻”的对比,突显了农民的经济困境。
  • 夸张:描述耕作的范围“耕遍沿堤锄遍岭”,强调了农民劳动的艰辛与广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农村生活艰辛的感慨,反映了农民在经济压力下的无奈选择与对未来的迷茫,诗人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传达了对农民深切的同情与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崦:象征宁静与贫困的乡村环境。
  • 香粳与麻:象征价值与无奈的选择,代表了农民的生计问题。
  • 耕作:象征勤劳与希望,展示了农民的辛勤付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作物有哪些?

    • A. 香米和粳米
    • B. 麻
    • C. 小麦
    • D. A和B
  2. 诗人对山区人家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赞美
    • B. 轻视
    • C. 怜惜
    • D. 无所谓
  3. 诗中提到的农民耕作的范围是:

    • A. 只在家附近
    • B. 沿堤和山岭
    • C. 不耕作
    • D. 只在山上

答案:

  1. D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社会动荡与普通百姓的苦难。
  • 王维的《竹里馆》: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杨万里的《过白沙竹枝歌》与杜甫的《月下独酌》在描写田园生活的方式上有所不同,前者更关注农村的艰辛与生计困境,而后者则表现出在自然环境中的孤独与自我反思。两者虽各有侧重,但都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