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叔靖三绝》

时间: 2025-01-04 09:13:37

学圃自缘非肉食,杜门谁谓避闲名。

大都野性如麋鹿,不争将身朝市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学圃自缘非肉食,杜门谁谓避闲名。
大都野性如麋鹿,不争将身朝市行。

白话文翻译:

我在园中耕作,理所当然不吃肉食,
闭门不出,谁说我是在逃避名利?
其实大多数人都有野性,像麋鹿一样,
我不愿与他们争着去朝市奔走。

注释:

  • 学圃:学习种植的地方,指的是隐居的生活。
  • 杜门:闭门,指隐居不出。
  • 闲名:闲散的名声,指不争名利。
  • 麋鹿:一种野生动物,象征自由和不被驯化的性情。
  • 朝市行:奔赴市场,意指追逐名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郑刚中,宋代诗人,主要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士人的生活状态与心理。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郑刚中隐居的时期,表达了他对名利的淡泊与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宋代文人普遍的隐逸情怀。

诗歌鉴赏:

郑刚中的《和张叔靖三绝》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的鄙弃。诗的开头以“学圃自缘非肉食”引入,直接表明了他在田园中耕作的生活状态,强调了其生活的简朴和自然。接下来的“杜门谁谓避闲名”则反驳了外界对隐居生活的误解,表达了他对世俗名利的无所谓态度。

诗中提到“大都野性如麋鹿”,用麋鹿的形象来比喻人们内心的自由和不羁,暗示人们即使身处繁华都市,也应保持内心的野性与本真。这种自然的野性与城市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诗人对纯真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结构紧凑,语言简练,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淡薄以及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传达出一种哲学的思考,令人沉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学圃自缘非肉食”:在自我耕作的园子里,自然不需要肉食,暗示生活的简朴与自给自足。
    • “杜门谁谓避闲名”:闭门隐居,谁说这是逃避名利?表达了诗人对外界评价的不屑。
    • “大都野性如麋鹿”:多数人内心都有一种野性,像麋鹿一样自由。
    • “不争将身朝市行”:我不愿意和他们争抢,去喧闹的市场追逐名利,表明了对世俗生活的拒绝。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麋鹿”比喻人们的野性,展现自由的精神。
    • 对比:隐居生活与朝市生活的对比,突显了隐逸的价值。
  • 主题思想:诗歌的核心思想在于追求内心的自由与自然,反映出对名利的淡薄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园圃:象征着自然的生活和宁静的心境。
  • 麋鹿:代表着自由、不羁的精神,隐喻对自然与真实自我的追求。
  • 朝市:象征着繁华的尘世与名利的争夺,表达对世俗生活的拒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学圃”指的是什么?
    A. 书房
    B. 农田
    C. 花园
    D. 市场

  2. 诗人对名利的态度是?
    A. 渴望追求
    B. 无所谓
    C. 怨恨
    D. 依赖

  3. “大都野性如麋鹿”中的“麋鹿”象征什么?
    A. 温顺
    B. 自由
    C. 忍耐
    D. 争斗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陶渊明:同样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饮酒》陶渊明:反映隐逸生活与对世俗的超脱。

诗词对比

  • 郑刚中与陶渊明的诗作都表现了隐逸生活的理想,但郑刚中的作品更强调对野性与自由的追求,而陶渊明的作品则更注重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安详。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哲学与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