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旌旗依旧长亭路》

时间: 2025-01-17 09:59:01

旌旗依旧长亭路。

尊前试点莺花数。

何处捧心颦。

人间别样春。

功名君自许。

少日闻鸡舞。

诗句到梅花。

春风十万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旌旗依旧长亭路
作者: 辛弃疾

旌旗依旧长亭路。
尊前试点莺花数。
何处捧心颦。
人间别样春。
功名君自许。
少日闻鸡舞。
诗句到梅花。
春风十万家。

白话文翻译:

这条长亭路上,旌旗依旧飘扬。
在酒宴上,试着点数莺花的数量。
哪里能捧心而颦眉呢?
人间却有别样的春天。
功名你自己来许诺。
少时听到鸡鸣,舞动着翅膀。
诗句里提到梅花,
春风吹拂着十万家。

注释:

  • 旌旗: 军队或官府的旗帜,象征着荣耀与权力。
  • 长亭路: 指长亭旁的道路,寓意送别或重聚的地方。
  • 尊前: 酒席上的酒杯前,表示宴会的场合。
  • 莺花: 指春天的鸟鸣与花开,象征春光明媚。
  • 捧心颦: 表示心中忧愁而微微皱眉。
  • 功名: 指个人的成就与名声。
  • 少日: 年轻时,代表着过去的时光。
  • 闻鸡舞: 形容鸡鸣唤醒,或暗指晨起勤奋。
  • 梅花: 代表坚韧与高洁的品格,常用来象征高雅的风骨。
  • 春风十万家: 形容春风送暖,生机勃勃,寓意春天的到来使万家生机盎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时期杰出的词人、军事家,以豪放激昂的词风著称,作品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与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辛弃疾晚年,正值南宋时期,国家处于动荡之中,诗人借此表达对功名的追求和对人间春意的感慨。词中流露出辛弃疾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菩萨蛮·旌旗依旧长亭路》以其清新自然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辛弃疾内心的矛盾与思考。开篇以“旌旗依旧长亭路”的画面,带读者进入一个充满历史感的场景,旌旗象征着昔日的辉煌,而长亭则是送别与重聚的象征,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情感的变迁。接着“尊前试点莺花数”,在酒席上轻松的氛围中,诗人却在思考人生的意义与流逝的春光,展现了他内心的忧愁与思索。

“何处捧心颦”一句,恰如其分地道出了人们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无奈与愁苦。而“人间别样春”则透露出一种希望,尽管生活中充满了挑战与磨难,但春天的到来总能带来新的生机与希望,体现了诗人乐观的一面。

后半部分,诗人提到“功名君自许”,暗示着个人的理想与追求,表现了对未来的期待。通过“少日闻鸡舞”与“诗句到梅花”的对比,反映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感悟,深刻而富有哲理。最后“春风十万家”让整首词在欢快的春光中结束,寓意着希望与美好的未来。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旌旗依旧长亭路: 旌旗依旧飘扬,象征着曾经的辉煌,长亭路则是分离与重聚的地方。
  • 尊前试点莺花数: 在宴席上数莺花,表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珍惜。
  • 何处捧心颦: 表达内心的忧愁与无法释怀的情感。
  • 人间别样春: 尽管有忧愁,但春天的到来依然带来希望。
  • 功名君自许: 自我勉励,强调了个人的理想与追求。
  • 少日闻鸡舞: 回忆年轻时的勤奋与活力。
  • 诗句到梅花: 表达了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 春风十万家: 以春风喻生活的美好,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 “春风十万家”以春风比喻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 对仗: 词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加了韵律感。
  • 排比: 通过排比的方式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与内心的忧愁,表达人生的复杂与多样。诗人既有对理想的追求,也有对现实的感慨,体现了辛弃疾作为一位爱国者的内心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旌旗: 象征荣光与成就。
  • 长亭: 送别与重聚的意象,蕴含离愁别绪。
  • 莺花: 象征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活力。
  • 梅花: 代表高洁与坚韧,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 春风: 代表希望与生机,象征着新的开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旌旗依旧长亭路”中的“旌旗”指的是什么?

    • A. 军队的旗帜
    • B. 花旗
    • C. 诗人的情感
    • D. 远方的风景
  2. “何处捧心颦”中的“心”代表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忧愁
    • C. 愤怒
    • D. 惊讶
  3. 诗中“春风十万家”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绝望
    • B. 对生活的希望
    • C. 对过去的怀念
    • D. 对他人的指责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辛弃疾的豪放与李清照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辛弃疾通过豪放的表达展现对国家与理想的追求,而李清照则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个人的离愁别绪。两者在风格与情感基调上各具特色,体现了宋词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唐宋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