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洨河石桥》
时间: 2025-01-08 06:21: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洨河建石桥,可但驴马渡。
长耳留蹄涔,嗟我来何暮。
四隅柱干霄,停参俯一顾。
上镂过客名,旁镌海怪怖。
开元双折拄,隶画尚坚固。
神物久护持,赵人速惊嫭。
泉南尖伯仲,松江说无处。
引领渺烟波,恨不奋飞去。
白话文翻译:
洨河上修建了一座石桥,只能让驴和马通过。
长耳的驴子浑身沾满泥水,我不禁感叹,为什么我来得这么晚呢?
桥的四角高耸入云,停下来仰望,只能低头一看。
桥上雕刻着过客的名字,旁边则刻着海里的怪物,令人感到恐怖。
开元年间的双折拄依然坚固,书法仍然清晰可见。
神灵长久以来庇护着这座桥,赵国的人们却迅速感到惊恐。
泉南的尖峰和松江让我无处可去。
我引领着渺茫的烟波,恨不得能够展翅高飞而去。
注释:
- 洨河:指特定的河流,可能位于今中国的某个地方。
- 驴马:指交通工具,通常用于形容行人或牲畜的渡过。
- 长耳:驴子的特征,强调其特有的外貌。
- 涔:形容泥水,暗示驴子身上沾满了泥巴。
- 干霄:直插云霄,形容桥的高大。
- 镂:雕刻,指桥上的刻字。
- 怪怖:怪异而恐怖的事物,可能指海中的妖怪。
- 开元:指唐代开元年间,代表一种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 赵人:可能指代某个地方的人,带有地域的特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皓,字子华,号澹庵,出生于宋代,知名于其诗词与散文。他的作品往往表现出对自然的深刻观察和对人事的哲理思考,语言精炼、意象独特。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洪皓生活的时代,正值宋代的繁荣期,社会动荡与文化交流频繁。诗中通过桥的建设与过客的描写,隐喻了社会的变迁与人们内心的孤寂。
诗歌鉴赏:
《洨河石桥》通过对一座古老石桥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人事变迁的感慨与对自然的敬畏。诗中表现出一种深邃的历史感,石桥不仅是交通的枢纽,更是人们过往历史的见证。诗人用对驴马的描写,表现了生活的艰辛与无奈,象征着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与困境。
同时,四角高耸的桥柱仿佛在指向天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理想的向往。而“上镂过客名”,则暗示了人们在历史长河中的无足轻重,个体的微小更显得历史的沉重与悠久。整体而言,诗中蕴含着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表现出一种无奈却又不失希望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洨河建石桥,可但驴马渡。
描述洨河上的石桥只能供驴马通行,反映了交通的简陋与生活的困境。 -
长耳留蹄涔,嗟我来何暮。
通过驴子的形象,表现诗人的无奈与感慨,质疑自己为何这么晚到达。 -
四隅柱干霄,停参俯一顾。
高耸的桥柱,给人以震撼的感觉,停下来仰视,表现了对自然的敬畏。 -
上镂过客名,旁镌海怪怖。
过客的名字与海怪的雕刻形成对比,表达人生的短暂与历史的悠久。 -
开元双折拄,隶画尚坚固。
时代的印记仍然清晰,表明传统文化的坚韧与不易。 -
神物久护持,赵人速惊嫭。
神灵的庇护与人们的恐惧形成对比,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神的关系。 -
泉南尖伯仲,松江说无处。
地名的提及,反映了诗人对故土的思念与对归属感的渴望。 -
引领渺烟波,恨不奋飞去。
最后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驴马与桥的描写比喻生活的艰辛。
- 对仗:如“上镂过客名,旁镌海怪怖”,展现了对称美感。
- 拟人:桥的高耸仿佛在与人对话,增加了情感的厚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桥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由的渴望,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桥:象征历史与时间的积淀。
- 驴马:代表生活的艰辛与个体的无奈。
- 四隅柱:象征着坚固与不变的传统。
- 过客名:象征个体生命的渺小与历史的沉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动物是什么?
A. 马
B. 驴
C. 猪
D. A + B -
诗人感叹自己来得晚,说明了什么?
A. 对历史的无奈
B. 对现实的满足
C. 对生活的漠视
D. 对自然的恐惧 -
“四隅柱干霄”中的“干霄”指的是什么?
A. 地面
B. 天空
C. 水面
D. 石桥
答案:
- D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可以将洪皓的《洨河石桥》与杜甫的《登高》进行比较,两者均表现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但洪皓更注重历史的沉重感,而杜甫则强调个人的孤独与对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诗词鉴赏相关书籍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资料
- 洪皓生平及其作品解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