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蟋蟀》
时间: 2025-01-02 15:32: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瑟瑟秋何处。只此间篱边墙外,荒凉如许。豆架半棚亭一角,著下数声微雨。怎今夜风害于水。似惜隔邻机正急,对轻篝不敢啼来苦。纸窗外,凄凄语。宵深莫入荒苔去。怕阶前银床刚冷,玉绳低指。画角孤城高楼笛,同是一般酸楚。帘乍卷篆消烟阻。寂寂阑干烦未了,奈梧桐叶落堆无数。莫听到,更传五。
白话文翻译
在这瑟瑟的秋天,我在何处呢?只有这篱笆边和墙外,显得如此荒凉。豆架和亭子的角落,偶尔落下几声细雨。今夜的风为何对水如此无情呢?似乎是因为隔壁的邻居正在急切地赶工,对着微弱的灯火,我也不敢轻声哭诉。纸窗外,传来凄凉的声音。夜已深,不要再进入那荒草丛生的地方。害怕前面银色的床刚刚冷却,玉绳轻轻垂下。画角的笛声在孤城的高楼中响起,都是相同的酸楚。帘子偶尔卷起,烟雾消散后阻隔了视线。寂静的栏杆上烦恼未了,梧桐叶已经落下无数。
注释
- 瑟瑟:形容秋风的声音,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 豆架:种豆的架子,通常在庭院中。
- 轻篝:微弱的灯光,烛火。
- 银床:象征着冷清的床,显示出孤独的感觉。
- 画角:一种乐器,常与孤独的情绪相联系。
- 梧桐叶:象征着秋天的萧条与离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陶淑,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主要以抒情诗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风格细腻而含蓄。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的秋季,正值社会动荡不安之时。诗人通过对秋天的描写,抒发对时光流逝、离别与孤独的深刻感慨。
诗歌鉴赏
《金缕曲·蟋蟀》以秋天的景象为背景,展现了一种深沉的孤独与情感的压抑。诗中多次出现的“瑟瑟”与“荒凉”,营造出一种萧条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诗人通过描绘细雨、微风、纸窗外的声音等细节,传达出对周遭环境的敏感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在音韵与节奏上,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仗与押韵,使得整首诗在情感的流动中显得更加生动。比如“豆架半棚亭一角,著下数声微雨”,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此外,诗中所用的意象,如“银床”、“画角”,不仅丰富了诗的意境,也增强了情感的表达。银床象征着冷清与孤独,而画角笛声则引发了对过往的怀念与酸楚。整首诗流露出一种对秋天的深刻感怀,体现了作者对生命流逝的敏感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瑟瑟秋何处:感叹秋天的到来,表达孤独的情感。
- 只此间篱边墙外,荒凉如许:描绘周围环境的荒凉,暗示内心的孤寂。
- 豆架半棚亭一角,著下数声微雨:细腻的描写,体现秋雨的轻柔与寂静。
- 怎今夜风害于水:风与水的关系,象征着生命的无情与无奈。
- 似惜隔邻机正急:表达对隔壁邻居的同情,暗示自己内心的急切。
- 对轻篝不敢啼来苦:对微弱光源的依赖,同时又不敢发出声音,表现孤独。
- 纸窗外,凄凄语:窗外的声音传递出一种悲凉的情绪。
- 宵深莫入荒苔去:劝告自己不要再沉浸在荒凉的境地中。
- 怕阶前银床刚冷,玉绳低指:对孤独的恐惧和对温暖的渴望。
- 画角孤城高楼笛,同是一般酸楚:孤独与哀愁的共鸣,体现人类的普遍情感。
- 帘乍卷篆消烟阻:描绘窗帘卷起后视线的阻碍,象征着对未来的迷茫。
- 寂寂阑干烦未了,奈梧桐叶落堆无数:表达内心烦恼与自然变化的对比。
- 莫听到,更传五:诗的结尾,暗示对未来的无奈和无法改变的命运。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银床”与孤独联系,传达出冷清的感觉。
- 拟人:通过“瑟瑟秋”赋予秋天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如“豆架半棚”与“亭一角”,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离愁的深刻思考。诗中渗透着对生命无常的感叹,以及对情感的细腻捕捉,展现了人类在自然与社会变迁中的脆弱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象征着生命的凋零与无常。
- 微雨:传达细腻的情感与孤独。
- 银床:象征冷清与孤独的生活状态。
- 梧桐叶:秋天的代表,象征着离别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秋天的美丽
- B. 孤独与离愁
- C. 对邻居的同情
-
“瑟瑟秋何处”中的“瑟瑟”意指?
- A. 快乐的声音
- B. 凄凉的感觉
- C. 风吹树叶的声音
-
在诗中,银床象征什么?
- A. 温暖的环境
- B. 冷清与孤独
- C. 热闹的生活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王维的诗作,表现了秋夜的孤独情感。
- 《秋夕》:杜牧的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与离愁。
诗词对比
- 陶淑的《金缕曲·蟋蟀》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均表现了孤独的主题,但前者更注重细腻的环境描写,后者则通过豪放的情感宣泄来表达内心的孤独。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