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闻方响
作者: 雍陶 〔唐代〕
方响闻时夜已深,
声声敲著客愁心。
不知正在谁家乐,
月下犹疑是远砧。
白话文翻译:
夜深人静时,响声传来,
敲打着客人的愁苦心情。
不知道此时正在谁的家中,
在月光下,仍然怀疑那是远方的砧声。
注释:
- 方响:指敲击声或打击的声音。
- 客愁心:客人因思念家乡或家人而感到的忧愁。
- 家乐:家中欢声笑语,意指欢快的家庭。
- 月下:在月光之下,渗透着清冷与孤独。
- 远砧:远处的砧声,常用来象征家乡的声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雍陶,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主要表现对人生的感悟与对故乡的思念,风格清新流畅。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因孤独而感到愁苦,听到远处的敲打声,触动了他内心的思乡情绪。
诗歌鉴赏:
《夜闻方响》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在夜深人静时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诗中通过“方响”这个细节,引发了诗人对他乡孤独的深深感慨。声音的重复“声声敲著客愁心”,不仅描绘了声音的清晰,也突显了诗人心中的忧虑。接下来的“不知正在谁家乐”,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和孤独,诗人对家庭的渴望与向往在此刻显得愈加强烈。最后一句“月下犹疑是远砧”,将情感推向高潮,月光的冷清与远方砧声的想象交织,既有对家乡生活的思念,也有对现实孤独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唐代诗人对人情、乡情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方响闻时夜已深:夜已深时,听到远方的声音,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声声敲著客愁心:声音一声声敲打着诗人的心,流露出内心的愁苦。
- 不知正在谁家乐:诗人思绪游离,不知道那些声音背后是哪个家庭的温暖。
- 月下犹疑是远砧:月光下,诗人产生了对远方的砧声的怀疑与幻想,暗示对故乡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拟人:将声音拟人化,赋予其情感,表现了诗人的愁苦。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字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月光、砧声等意象,象征着思乡与孤独。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孤独、思乡的主题展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传达出对温暖家庭生活的向往与对孤独境遇的感叹。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夜:象征孤独与宁静的时刻。
- 方响:传递着思念与愁苦的声音。
- 月下:代表着冷清与思念的环境。
- 砧声:象征着家乡的温暖与生活的气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方响”指的是什么声音?
- A. 风声
- B. 敲击声
- C. 水声
- D. 鸟鸣声
-
诗人夜深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 A. 开心
- B. 愤怒
- C. 愁苦
- D. 平静
-
“不知正在谁家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他人生活的羡慕
- B. 对自己生活的满意
- C. 对他人生活的无所谓
- D. 对他人生活的嫉妒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夜雨寄北》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但更侧重于对兄弟的牵挂。
- 白居易的《夜雨寄北》则通过雨声传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品鉴》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