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友人幽居二首》

时间: 2024-12-29 17:25:07

落花门外春将尽,飞絮庭前日欲高。

深院客来人未起,黄鹂枝上啄樱桃。

莎深苔滑地无尘,竹冷花迟剩驻春。

尽日弄琴谁共听,与君兼鹤是三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落花门外春将尽,
飞絮庭前日欲高。
深院客来人未起,
黄鹂枝上啄樱桃。

莎深苔滑地无尘,
竹冷花迟剩驻春。
尽日弄琴谁共听,
与君兼鹤是三人。

白话文翻译:

落花飞落在门外,春天即将结束;
飞舞的柳絮在庭前,阳光渐渐高升。
深院中有客人来访,但他还未起床;
黄鹂在树枝上啄食樱桃。

深厚的莎草和滑腻的青苔,地面没有一点尘埃;
竹子冷清,花儿迟迟没有凋零,仍旧留在春天。
整天弹琴,却没有人来倾听,
只有你我与那只仙鹤,共同陪伴在此。

注释:

  • 落花:指春天的花朵逐渐凋落,象征春天的结束。
  • 飞絮:指柳树的絮状物,随风飘扬,常与春天的景象相联系。
  • 深院:指隐秘、幽静的院落,给人一种安静的感觉。
  • 啄樱桃:黄鹂以樱桃为食,描绘了春日的生机。
  • :莎草的一种,生长在湿润的地方。
  • 竹冷:竹子生长的环境清冷,暗示静谧的氛围。
  • 弄琴:弹奏琴曲,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典故解析:

  • 黄鹂:在古诗中常常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命的活力,代表着乐趣和自由。
  • 仙鹤:在中国文化中,鹤被视为吉祥和长寿的象征,寓意高洁的品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雍陶,唐代诗人,生于盛唐,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风貌。他的诗风格清新自然,常常透出淡淡的忧伤与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访友期间,表现了他对春天的感悟与对友人的思念,展现出隐逸生活的安逸与孤独。

诗歌鉴赏:

《访友人幽居二首》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象和诗人与友人之间的静谧相处,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春天即将结束的景象,落花和飞絮都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深院中的客人尚未起床,显示出一种悠闲的氛围,但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一丝孤独。

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莎深苔滑地无尘”,这里的意象不仅表现了环境的清幽,更传达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竹冷花迟,尽管春天即将结束,依旧有花在盛开,体现了对生命的珍惜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最后,诗人弹琴却无人倾听,这种孤独感在与友人的相伴中得到了缓解,诗中的“与君兼鹤是三人”不仅表达了友人的陪伴,也象征着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首诗整体上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友谊的珍视,展现了一种恬淡、优雅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落花门外春将尽:春天将要结束,落花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2. 飞絮庭前日欲高:庭前的柳絮随风飞舞,阳光逐渐升高,春日的气息依然存在。
  3. 深院客来人未起:深院中有朋友来访,但他还未起床,表现出一种慵懒的氛围。
  4. 黄鹂枝上啄樱桃:黄鹂在树上啄食樱桃,描绘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5. 莎深苔滑地无尘:地面上长满莎草和青苔,环境清幽,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6. 竹冷花迟剩驻春:竹子生长环境清冷,花儿则依旧留在春天,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7. 尽日弄琴谁共听:整天弹琴,却没有人来倾听,表现出孤独和渴望的情感。
  8. 与君兼鹤是三人:和朋友还有仙鹤共同相伴,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黄鹂和樱桃的关系比作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自然的活力。
  • 拟人:将琴声赋予情感,表现出诗人孤独的心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眷恋、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在隐逸生活中寻找内心宁静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落花: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 飞絮:传达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 黄鹂:代表着自然的乐趣和生命的活力。
  • 莎草与青苔:象征着宁静、清幽的生活环境。
  • :象征清冷与高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飞絮”指的是什么? A. 细雨
    B. 柳树的絮状物
    C. 雪花

  2. 诗人整天弹琴却无人倾听,这种情感是什么? A. 快乐
    B. 孤独
    C. 兴奋

  3. 诗中提到的“与君兼鹤是三人”中的“鹤”象征着什么? A. 友谊
    B. 长寿与高洁
    C. 财富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王维《山居秋暝》
  2.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隐逸生活中的自然景象,但更侧重于秋天的宁静与孤独。
  • 李白《月下独酌》:表现了孤独的心境与对友谊的渴望,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记》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