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哀蜀人为南蛮俘虏五章。出青溪关有迟留之意
作者: 雍陶 〔唐代〕
欲出乡关行步迟,此生无复却回时。
千冤万恨何人见,唯有空山鸟兽知。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我想要离开故乡,走出青溪关,却因思念而步伐迟缓。这一生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故乡。心中满是千般冤屈和万般恨意,然而又有谁能够理解呢?只有空山中的鸟兽知道我的苦楚。
注释
- 乡关:故乡,指生长的地方。
- 行步迟:走路的步伐缓慢,表现出对故乡的留恋。
- 此生无复却回时:这一生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故乡。
- 千冤万恨:形容心中积压了无数的冤屈和恨意。
- 唯有空山鸟兽知:只有山中的鸟兽能够懂得我的痛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雍陶(约772年-约835年),唐代诗人,字仲明,号澄怀,蜀人。与杜甫、白居易等人齐名,善于抒发情感,作品多表现个人遭遇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正值南蛮之乱,蜀地多次遭遇外敌入侵,民众承受着战争带来的苦难。诗人以个人情感为切入点,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和对遭遇的不满。
诗歌鉴赏
本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命运的无奈感慨。首句“欲出乡关行步迟”中,诗人想要离开故乡,却因牵挂而步伐缓慢,展现了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接下来的“此生无复却回时”则更加强调了时间的无情与生死的不可逆转,暗示着他可能已无法再回到故乡。诗中“千冤万恨”通过极具情感的字眼,传达出他心中无处倾诉的冤屈与愤懑,表现出深深的孤独感。最后的“唯有空山鸟兽知”则以自然界中的鸟兽作为倾诉对象,暗示人类的苦痛往往难以被他人理解,只有自然能够感知这种痛苦,显得格外凄凉。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让人感受到诗人个人的遭遇,也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共同的苦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欲出乡关行步迟:诗人渴望离开故乡,但因思念故乡而行走缓慢,体现了对故乡的依恋。
- 此生无复却回时:诗人意识到自己可能再也无法回到故乡,流露出对未来的绝望。
- 千冤万恨何人见:诗人心中积压的冤屈与仇恨无人能懂,表达了深重的孤独感。
- 唯有空山鸟兽知:自然界中的生灵似乎能够理解诗人的苦痛,形成一种无言的共鸣。
修辞手法:
- 拟人:将自然界的鸟兽赋予了理解人类情感的能力,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对仗:诗句中“千冤万恨”与“唯有空山鸟兽知”形成对比,突显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情感隔阂。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无奈,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在经历苦难时的孤独感。诗人在感情的抒发中,反映了对命运的不满和对生活的无力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乡关:象征着故乡、归属与亲情。
- 空山:象征孤独与寂静,暗示诗人内心的孤独。
- 鸟兽:代表自然界,象征那些无法言说的情感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欲出乡关行步迟”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渴望离开
B. 对故乡的留恋
C.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B -
“千冤万恨何人见”中“何人”指的是谁?
A. 自己
B. 朋友
C. 社会
答案:C -
诗中哪个意象暗示了诗人的孤独感?
A. 乡关
B. 空山
C. 鸟兽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比较雍陶与杜甫的作品,雍陶的《哀蜀人为南蛮俘虏五章》更侧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的《春望》则更注重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