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下·谢安》

时间: 2025-01-04 10:30:08

安石深源不共朝,共嫌俎豆不消遥。

无边赤子皆延颈,掩口胡卢独李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安石深源不共朝,共嫌俎豆不消遥。无边赤子皆延颈,掩口胡卢独李辽。

白话文翻译

谢安的深厚根基与朝廷无关,大家都对俎豆的消耗感到不满。无数的赤子都在翘首以盼,而独有的李辽却是掩口不言。

注释

  • 安石:指谢安,东晋时期的名士,因其高洁的品德和政治才能而受到尊敬。
  • 深源:比喻根基深厚或学识渊博。
  • 俎豆:指祭祀用的器具,常用来比喻官场之事。
  • 赤子:比喻纯真无邪的人们,常指对国家、社会有理想和抱负的人。
  • 胡卢:可能指一种游戏或表演,或象征着某种隐晦的态度。
  • 李辽:指李白,唐代著名诗人,可能在此处象征着一种超然的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约1100年),字梦得,宋代人,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表达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宋代,正值士人阶层对政治腐败及社会动荡的不满之时。诗人在作品中通过对谢安的歌颂,表现出对真才实学和清明政治的渴望。

诗歌鉴赏

全诗通过对谢安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开篇提到“安石深源”,即赞美谢安的德行和才华深厚,强调其与朝廷的距离,暗示了对当时政治的反感。接着用“俎豆”一词,提到人们对官场的厌倦,表现出社会的不满和对真才实学的渴望。最后两句“无边赤子皆延颈,掩口胡卢独李辽”,通过对比,展现了那些渴望改变的无名之辈与李辽的超然态度,表明在混沌的社会中,真正的英雄往往是默默无闻的。

整首诗情感深邃,层次分明,通过历史人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他对社会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安石深源不共朝:谢安的才华和品德深厚,与朝廷并无关联,强调他的高洁。
  2. 共嫌俎豆不消遥:大家对官场的腐败和形式主义感到厌倦。
  3. 无边赤子皆延颈:许多有理想的人们都在期待改变,表现出他们的渴望。
  4. 掩口胡卢独李辽:李辽则以一种超然的态度面对这些,暗示其对政治的冷漠。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俎豆”比喻为官场的腐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 对仗:全诗使用了对仗的手法,使得诗句更为工整和谐。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清明政治的向往与对腐败官场的不满,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谢安的崇敬,以及对人们理想追求的共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安石:象征着高尚的人格和理想的政治。
  • 赤子:代表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 俎豆:象征官场的腐败和形式主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安石深源”中的“安石”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李白
    • B. 谢安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俎豆”主要象征什么?

    • A. 美食
    • B. 官场腐败
    • C. 战争
    • D. 祭祀
  3. “无边赤子”指的是?

    • A. 纯真无邪的人
    • B. 官员
    • C. 学者
    • D. 士兵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杜甫:同样表达了对现实的深切思考。
  • 《静夜思》 by 李白:对个人情感与社会的思考有共鸣。

诗词对比

  • 陈普的《咏史下·谢安》与杜甫的《春望》均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但陈普更侧重于历史人物的崇敬,而杜甫则更关注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交织。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包含多位宋代诗人的作品,供参考。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解读古代诗词的经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