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中州白日虎狼嗥,越海鲸鲵更浪高。
化日尺书归故里,依然逃董不逃曹。
白话文翻译:
白天的阳光下,中原大地上狼嗥虎啸,越过海洋,鲸鱼和鲵鱼翻腾着巨浪。
即使我将日月化为尺书寄回故乡,最终仍然选择逃避董卓而不逃避曹操。
注释:
字词注释:
- 中州:指中原地区,即今中国的黄河流域。
- 白日:明亮的白天。
- 虎狼嗥:比喻贪婪凶狠的势力,形容社会动荡不安。
- 越海:越过海洋。
- 鲸鲵:鲸鱼和鲵鱼,象征巨大的波涛和力量。
- 化日尺书:将日月化为书信,形容极其渴望归乡。
- 逃董不逃曹:指在历史上逃避董卓的威逼而不逃避曹操,表现出对曹操的复杂态度。
典故解析:
“逃董不逃曹”提到的董卓与曹操,董卓是东汉末年的权臣,其暴虐统治引发了士人的反感;而曹操则是诸侯中较为英明的角色,虽然也有其阴险之处。诗中表现了对历史人物的复杂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诗风清新脱俗,善于描绘历史和现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动荡的历史时期,诗人通过历史人物反映出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同时表达对时局的无奈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中原的狼嗥虎啸,展现了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开头两句用生动的意象构建出一种紧张的氛围,表现出在权力斗争中,士人的艰难处境。中间的“化日尺书”则是一种渴望归乡的情感流露,诗人希望能够通过某种方式逃离这动荡的环境,回归平静的故乡生活。然而,最终的“依然逃董不逃曹”则将这种渴望与现实的无奈结合起来,体现了诗人对政治局势的深刻理解与反思。整首诗既有激昂的气势,又蕴含深邃的哲理,使得人们在欣赏之余,不由得思考历史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中州白日虎狼嗥:生动描绘出中原地区在白天的混乱与恐怖,虎狼象征着凶残与贪婪的势力。
- 越海鲸鲵更浪高:通过海洋的波涛,表现出更为广阔的动荡与不安,鲸鲵的意象强调了巨大而不可控的力量。
- 化日尺书归故里:渴望回归故乡,表达了诗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 依然逃董不逃曹:暗示对历史人物的复杂态度,虽然逃避董卓的暴虐,但对曹操的权力又有无奈的接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动荡的社会比作虎狼嗥叫,形象生动。
- 对仗:上下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与节奏感。
- 夸张:通过“化日尺书”的夸张手法,表现出诗人强烈的归乡愿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动荡时代的深切感受,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中展现了对权力的复杂态度,既有逃避又有无奈,同时也表现了对理想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日:象征光明与希望。
- 虎狼:象征凶残与贪婪的权力。
- 鲸鲵:象征巨大的力量与不可逆转的潮流。
- 尺书:象征着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中州”指的是哪个地区?
- A. 西北地区
- B. 中原地区
- C. 东北地区
-
“化日尺书”意味着什么?
- A. 寄信回家
- B. 书写诗篇
- C. 战斗
-
诗中提到的“逃董不逃曹”是指?
- A. 对董卓的逃避
- B. 对曹操的接受
- C. 两者皆是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登高》杜甫
- 《长恨歌》白居易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陈普的这首诗更侧重于对历史人物的思考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而杜甫则是通过描绘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困境,展现出更为宏大的视角与悲悯的情怀。两者都深刻反映了时代的苦难与士人的无奈。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汉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