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振衣犹户内,发兴已云端。问路非生境,逢人若素欢。行知近林邃,望觉远峰攒。顾可资瞻眺,胡能卹髀髋。
白话文翻译:
抖落衣上的尘埃,仿佛还在室内,而兴致已经飞到了云端。问路不是为了熟悉环境,遇到人就像平时一样欢快。行走时知道接近了深邃的林子,远望时感觉群峰聚集。回头可以借此眺望,为何要忧虑腿脚的劳累。
注释:
- 振衣:抖落衣上的尘埃。
- 发兴:激发兴致。
- 云端:比喻高远的地方。
- 问路非生境:问路不是为了熟悉环境。
- 逢人若素欢:遇到人就像平时一样欢快。
- 近林邃:接近深邃的林子。
- 远峰攒:远望时感觉群峰聚集。
- 顾可资瞻眺:回头可以借此眺望。
- 胡能卹髀髋:为何要忧虑腿脚的劳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这首《端峰往还三首》是他在游历山水时的作品,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赵蕃在游历山水时所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振衣犹户内,发兴已云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超脱尘世的情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山水间的游历体验。首句“振衣犹户内,发兴已云端”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超脱和对自然的向往。中间两句“问路非生境,逢人若素欢”表达了诗人随遇而安、与人为善的生活态度。后两句“行知近林邃,望觉远峰攒”则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感受。最后两句“顾可资瞻眺,胡能卹髀髋”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境遇的豁达。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振衣犹户内,发兴已云端”:诗人抖落衣上的尘埃,仿佛还在室内,而兴致已经飞到了云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超脱和对自然的向往。
- “问路非生境,逢人若素欢”:诗人问路不是为了熟悉环境,遇到人就像平时一样欢快,表达了诗人随遇而安、与人为善的生活态度。
- “行知近林邃,望觉远峰攒”:诗人行走时知道接近了深邃的林子,远望时感觉群峰聚集,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感受。
- “顾可资瞻眺,胡能卹髀髋”:诗人回头可以借此眺望,为何要忧虑腿脚的劳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境遇的豁达。
修辞手法:
- 对比:“振衣犹户内,发兴已云端”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超脱和对自然的向往。
- 拟人:“望觉远峰攒”将远峰拟人化,感觉群峰聚集,增强了诗句的形象感。
- 对仗:“行知近林邃,望觉远峰攒”通过对仗,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人展现了内心的超脱和对自然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随遇而安、与人为善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境遇的豁达。
意象分析:
- 振衣:抖落衣上的尘埃,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净化和超脱。
- 云端:比喻高远的地方,象征着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超脱尘世的情怀。
- 林邃:深邃的林子,象征着自然的神秘和宁静。
- 远峰攒:远望时感觉群峰聚集,象征着自然的壮丽和诗人对自然的敬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振衣犹户内,发兴已云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自然的恐惧 B. 对自然的向往 C. 对人生的忧虑 D. 对社会的失望
-
诗中“问路非生境,逢人若素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A. 随遇而安 B. 刻意追求 C. 孤僻冷漠 D. 愤世嫉俗
-
诗中“行知近林邃,望觉远峰攒”通过什么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感受?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 杜甫《望岳》: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 赵蕃《端峰往还三首》与王维《山居秋暝》: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但赵蕃的诗更加注重内心的超脱和对自然的向往,而王维的诗则更加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赵蕃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