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烛新 咏烛》
时间: 2025-01-01 13:29:06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玉烛新 咏烛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五更寒作阵。正绣幕重重,一枝斜隐。
当时曾在,春宵底照足美人春困。
云沈雨重,谢倦眼看承逾俊。
珊枕畔翠袖轻遮,怕他隔帘风紧。
如今长伴空床,风也弄孤灯,闪成青晕。
兰心剪瘦,谁听得掉却玉钗声韵。
金荷渐烬。结遍釭花无准。
问红蜡今夜和愁,烧残几寸。
白话文翻译:
凌晨寒气凛冽,绣帷重重,烛光斜斜映照。
那时曾在春夜的烛光下,照得美人春困。
云层沉重,雨势繁密,眼睛倦怠难以再看那俊美的身影。
珊瑚枕边,翠绿的袖子轻轻遮挡,害怕外面的风会袭来。
如今孤独地伴着空床,风也在弄动着孤灯,烛光闪烁成青色的晕影。
兰心虽已剪得瘦弱,谁能听得那玉钗掉落的声韵。
金色的烛花渐渐熄灭,结满了灯下的烛花却无所依循。
问那红蜡今夜是否与愁相伴,烧尽了几寸呢?
注释:
- 五更:指凌晨的时刻。
- 绣幕:指绣制的帷幕。
- 春宵:春夜,常寓意温柔美好。
- 云沈雨重:形容天气阴沉,雨势沉重。
- 珊枕:指用珊瑚装饰的枕头。
- 翠袖:指青色袖子,常象征女性的柔美。
- 兰心:比喻女子的聪慧。
- 红蜡:蜡烛,古时常用以照明。
典故解析:
- “春宵”意指春天的夜晚,常被诗人用来描绘温柔的爱情场景。
- “玉钗声韵”暗示女性的柔情与美丽,玉钗常象征着女子的身份与地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6-1682),字士英,号阮亭,清代著名词人、诗人。其作品多以清丽婉约著称,常抒发个人情感,尤其擅长描写女性的柔美与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时代背景下,士人多有对女性的细腻描写,诗中透出一种孤寂与对往昔的怀念,反映了诗人对爱情的感慨。
诗歌鉴赏:
《玉烛新》通过细腻的描绘与丰富的情感,展现了孤独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诗中描绘的场景充满了春夜的温柔与寂寥,烛光的闪烁象征着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诗人在五更寒冷的夜里,想起了与爱人共度的美好时光,展现出一种强烈的情感冲突:既有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又有对现状的无奈与孤寂。
从语言上看,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闪成青晕”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孤灯下的光影效果;“翠袖轻遮”的意象,流露出对美人柔美的赞美。整首诗既有对爱情的赞美,又包含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五更寒作阵:描写了清晨的寒冷,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 正绣幕重重,一枝斜隐:烛光在重重的帷幕下斜斜映照,暗示着隐藏的情感。
- 当时曾在,春宵底照足美人春困:回忆与爱人共度的春夜,暗示幸福的时光已经过去。
- 云沈雨重,谢倦眼看承逾俊:描绘了如今的环境,让人心情沉重。
- 珊枕畔翠袖轻遮:表现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 如今长伴空床,风也弄孤灯,闪成青晕:描述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 兰心剪瘦:表明诗人内心的脆弱与孤独。
- 问红蜡今夜和愁,烧残几寸:最后以红蜡的燃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愁苦的加深。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闪成青晕”,形象地表现了烛火的摇曳和诗人的孤独感。
- 对仗:如“云沈雨重,谢倦眼看承逾俊”,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过去美好爱情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愁苦,体现了人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烛光:象征着温暖与希望,同时也暗示孤独与脆弱。
- 春夜:象征着爱情的美好时光。
- 翠袖:象征着女性的柔美与优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玉烛新》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陈维崧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云沈雨重”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
- C. 忧愁
- D. 激动
-
诗中“问红蜡今夜和愁,烧残几寸”意在表达什么?
- A. 烛光的美
- B. 诗人的内心愁苦
- C. 对爱情的期待
- D. 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慢》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描绘了女性的柔美与爱情的缅怀,但更侧重于对爱情的直接表达,情感更加细腻。
- 纳兰性德《木兰花慢》:同样表现了孤独与愁苦,但在意象上更加丰富,情感表达更加深刻。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词的艺术:从唐诗到近现代词》
以上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玉烛新》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