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愚人未识主人公。终日孜孜恨不同。到彼岸,出樊笼。原来只是旧时。
白话文翻译:
愚蠢的人尚未明白真正的主人公是谁,整日忙忙碌碌,心中充满了对不同事物的怨恨。等到到达彼岸,摆脱了牢笼,才发现原来不过是旧时的事物。
注释:
- 愚人:指那些愚昧无知的人。
- 主人公:这里指真正的主宰或真理。
- 孜孜:形容勤奋努力的样子。
- 彼岸:通常指理想或目标的境界。
- 樊笼:比喻束缚的困境。
典故解析:
“彼岸”常用来比喻理想的境界,源于佛教的“彼岸”思想,表示达到解脱的状态。樊笼则引申自古代典籍中对困境的形象比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该诗无确切作者记载,属于宋代民歌风格,展现了当时社会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在一个对人性和社会深思熟虑的时代产生,反映了人们对真理和现实的探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揭示了愚昧与觉悟之间的对比。开头的“愚人未识主人公”直接点明了主题,愚人之所以愚昧,是因为未能认识到真正的真理或生命的意义。接下来的“终日孜孜恨不同”则揭示了愚人对现状的不满与执着,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焦虑。最后两句通过“到彼岸,出樊笼”暗示了超越困境、觉悟的可能,令人感到一种希望和释然。整首诗以质朴的语言勾勒出人们在追寻真理过程中的挣扎与启示,展现出一种人生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愚人未识主人公:愚蠢的人尚未认清真正的主宰或真理。
- 终日孜孜恨不同:他们整天努力却对现状充满怨恨,说明内心的不满。
- 到彼岸,出樊笼:到达理想的境界,摆脱束缚,暗示追求的希望。
- 原来只是旧时:最终领悟到原来一切都不过是过去的事情。
修辞手法:
- 对比:愚人与觉悟者的对比。
- 象征:樊笼象征困境,彼岸象征理想与解脱。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愚昧与觉悟的深刻思考,警示人们要认识到生命的真谛,超越表面的纷扰与困扰。
意象分析:
- 愚人:象征无知与迷惘。
- 主人公:象征真理与智慧。
- 彼岸:理想与解脱的象征。
- 樊笼:束缚与困境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愚人”指的是谁?
- A. 聪明的人
- B. 无知的人
- C. 领悟者
- D. 哲学家
-
“彼岸”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暴风雨
- B. 理想与解脱
- C. 现实生活
- D. 乡愁
-
“孜孜”一词的意思是:
- A. 懒惰
- B. 勤奋
- C. 疲惫
- D. 忙碌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虽然两者都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但《渔歌子·愚人未识主人公》更侧重于内心的挣扎与觉悟,而《将进酒》则强调对当下生命的放纵与享受。在情感基调上,前者更为沉静思考,后者则充满热情与豪情。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