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深闭竹间扉,静扫松下地。
独啸晚风前,何人知此意。
看山尽日坐,枕帙移时睡。
谁能从我游,使君心无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在竹林间的人,他静静地打扫着松下的地面,独自对着晚风吟唱,没人理解他的心意。他坐在山前,整日观山,直到累了便枕着书卷入睡。希望有谁能来陪伴他,让他心中无忧。
注释:
- 深闭:深深地关闭,形容门窗严实。
- 竹间扉:竹林中的门。
- 静扫:安静地打扫。
- 松下地:松树下的地面。
- 独啸:独自吟唱或呼啸。
- 晚风:傍晚的风。
- 何人知此意:有谁知道我的心意呢?
- 看山尽日坐:整天坐着看山。
- 枕帙:用书卷作为枕头。
- 移时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入睡。
- 谁能从我游:谁能跟我一起游玩呢?
- 使君心无事:让你心中无忧无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其作品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著称,涉及社会、生活、爱情等多个主题。
创作背景:
《闲居》写于白居易隐居的晚年,反映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表达了对世事的淡泊与对宁静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闲居》是一首清新自然的诗,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中描绘的场景恬静优雅,展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生活。首句“深闭竹间扉”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静谧的环境,诗人居于竹林之中,隐秘而安宁;“静扫松下地”则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恬淡,仿佛在为这片自然空间的清洁而努力。接着“独啸晚风前”,诗人独自面对晚风吟唱,表达出一种孤独而又浑然自得的心境。
“何人知此意”一句,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伤,诗人虽然享受着隐居的宁静,但内心的情感却难以被人理解,显得有些孤独。后半部分,诗人整日坐看山景,直到疲惫入睡,展现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闲适生活。末尾“谁能从我游,使君心无事”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渴望,希望有人能陪伴自己,分享这份宁静与闲适。
整首诗蕴含了白居易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对内心安宁的追求与对世俗纷扰的超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深闭竹间扉:在竹林中,门窗紧闭,体现隐居的状态。
- 静扫松下地:在松树下安静地打扫,表现出一种宁静的生活态度。
- 独啸晚风前:独自对着晚风高歌,表达内心的孤独与自由。
- 何人知此意:感叹无人理解自己的心意,隐含孤独之感。
- 看山尽日坐:整天坐在这里看山,体现出一种悠闲的生活方式。
- 枕帙移时睡:用书卷作枕头,随着时间推移而入睡,表现出诗人对知识的渴望。
- 谁能从我游:渴望有朋友能陪伴自己,增加生活的乐趣。
- 使君心无事:希望朋友能分享这份宁静,使内心无忧。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深闭竹间扉,静扫松下地”,形成对称的美感。
- 拟人:晚风被赋予了情感,表现出诗人的孤独感。
- 比喻:将书卷作为枕头,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知识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孤独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友谊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象征清幽、隐逸的生活环境。
- 松:象征长青与坚韧,代表诗人对生活的态度。
- 晚风:象征宁静与孤独,营造出一种安详的氛围。
- 山:象征自然的伟大与永恒,体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何人知此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愉悦
B. 孤独
C. 兴奋 -
诗人的居住环境是?
A. 城市
B. 山林
C. 河边 -
诗中提到的“晚风”象征了什么?
A. 喜悦
B. 宁静与孤独
C. 喧闹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同样表达隐居心境的诗作,如王维的《鹿柴》,同样通过自然景色展现诗人的内心世界。王维的诗中有“空山不见人,唯闻鸟声”,与白居易的“独啸晚风前”相呼应,均表现了对自然的依恋与孤独的感受。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