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

时间: 2024-12-29 18:14:06

叩齿晨兴秋院静,焚香冥坐晚窗深。

七篇真诰论仙事,

一卷檀经说佛心。

此日尽知前境妄,多生曾被外尘侵。

自嫌习性犹残处,爱咏闲诗好听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味道
白居易 〔唐代〕

叩齿晨兴秋院静,
焚香冥坐晚窗深。
七篇真诰论仙事,
一卷檀经说佛心。
此日尽知前境妄,
多生曾被外尘侵。
自嫌习性犹残处,
爱咏闲诗好听琴。

白话文翻译:

早晨在静谧的秋院里,轻轻叩齿,思绪纷飞;晚上在深邃的窗前,焚香静坐,内心平和。阅读七篇真诰,讨论神仙之事;翻阅一卷檀经,领悟佛教的心法。今天我完全明白了过去的种种妄想,历生中曾经被外界的纷扰所侵扰。自觉习性仍有残余之处,仍然喜爱吟咏闲诗和听琴声。

注释:

  • 叩齿:轻轻咬合牙齿,通常是思考时的无意识动作。
  • 院静:指院子里安静的环境。
  • 焚香冥坐:焚香表示一种修行或静坐的仪式,冥坐是指深思静坐。
  • 真诰:道教经典,讲述神仙及其修行的道理。
  • 檀经:佛教经典,主要讲述佛教的教义和哲理。
  • 前境妄:指过去的种种妄想和烦恼。
  • 外尘:外部的纷扰和干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其作品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而受到广泛喜爱。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以“新乐府”而著称,强调社会现实和人间百态。

创作背景:

《味道》创作于白居易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修行和内心世界的思考。在经历了宦海浮沉、政治风波后,诗人回归内心,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自我反省。

诗歌鉴赏:

《味道》展现了白居易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对晨昏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沉思。早晨的“叩齿”,暗示着思考的开始,而“焚香冥坐”则是修行的象征,体现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追求与探索。接着,诗人提到阅读经典,探讨仙佛之事,反映出他对道教和佛教的交融理解。通过“此日尽知前境妄”,诗人意识到过去的种种执念与外在干扰,表现出一种对世事的清醒与释然。

整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晨与暮、外界与内心形成鲜明对照。最终,诗人在自我反省中,承认自己性情中的不足,依然对吟诗和音乐抱有热爱,展现出一种人性的真实与自然。这种对内心世界的探讨与对外界纷扰的反思,使得《味道》成为一首具有哲理深度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叩齿晨兴秋院静:清晨,安静的秋院中,轻轻叩齿,表达思索的状态。
  2. 焚香冥坐晚窗深:晚上,深邃的窗前焚香静坐,体现修行与内心的平和。
  3. 七篇真诰论仙事:阅读道教经典,探讨神仙之事,表现对哲理的追求。
  4. 一卷檀经说佛心:翻阅佛教经典,领悟佛学教义,显示对内心的思考。
  5. 此日尽知前境妄:对过去的妄想有了清晰的认识,体现成长与觉悟。
  6. 多生曾被外尘侵:意识到曾经受到外界干扰,反映内心的挣扎与反思。
  7. 自嫌习性犹残处:自觉性情中仍有不足,表现出对自我的反省。
  8. 爱咏闲诗好听琴:尽管有缺憾,但仍然热爱吟诗与音乐,展现人性的自然。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叩齿晨兴”与“焚香冥坐”,形成对比,强调时间与状态的转变。
  • 隐喻:将阅读经典与修行相结合,暗示内心的修养与追求。
  • 诗意的反复:通过反复提及内心的宁静与对外界的认识,突出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内心世界的探讨与对外界干扰的反思,体现了白居易在晚年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与哲理思考,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智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新的开始与思考。
  • :象征成熟与宁静。
  • 焚香:象征修行与内心的净化。
  • 经典:象征智慧与哲理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白居易的《味道》主要探讨了什么主题? A. 爱情
    B. 人生哲理
    C. 田园生活

  2. 诗中提到的“七篇真诰”属于哪个宗教的经典? A. 道教
    B. 佛教
    C. 儒教

  3. 诗人对自己性情的态度是: A. 自满
    B. 自省
    C. 无所谓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体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内心的独白。
  • 王维《鹿柴》:展现宁静自然的意境,与《味道》有相似之处。

诗词对比:

  • 白居易 vs. 杜甫:两位诗人都关注世事,但白居易更倾向于个人内心的宁静与反思,而杜甫则多关注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选》
  • 相关研究论文与文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