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野渡家园杂兴》

时间: 2025-01-01 13:21:31

幽人非嗜石,适意在嶙峋。

万形何足多,一卷未为贫。

山奚必泰华,水奚必海滨。

藏珠川乃媚,韫玉璞足珍。

傥存丘壑意,可障世俗尘。

烟霞从此生,自足怡性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幽人非嗜石,适意在嶙峋。
万形何足多,一卷未为贫。
山奚必泰华,水奚必海滨。
藏珠川乃媚,韫玉璞足珍。
傥存丘壑意,可障世俗尘。
烟霞从此生,自足怡性真。

白话文翻译:

隐士不喜好石头,适意的心境在于那嶙峋的山石。
万种形态又何必多呢,一卷书卷也未必贫乏。
山的美丽为何一定要与泰华山相较,水的美丽为何一定要与海边相较?
在江河中藏珠子才显得妩媚,蕴藏玉石的璞玉才更显珍贵。
如果能够拥有山丘和沟壑的意境,便能遮蔽世俗的尘嚣。
烟霞从这里生出,便足以让心性获得真正的愉悦。

注释:

  • 幽人:隐士,指隐居的人。
  • 嗜石:喜欢石头。
  • 适意:心情舒畅,随意。
  • 万形何足多:千千万万的形状又有什么意义呢?
  • 一卷未为贫:一本书卷也未必就缺少内涵。
  • 泰华:指泰华山,著名的高山。
  • :美丽,吸引人。
  • 韫玉:蕴藏玉石。
  • :未琢磨的玉石。
  • 丘壑:山丘和沟壑。
  • 障世俗尘:遮蔽世俗的喧嚣。
  • 烟霞:山间的云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卫宗武,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诗作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情感和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社会动荡,士人多隐居以避世,卫宗武以隐士的身份,表达对自然和内心世界的追求与向往。

诗歌鉴赏:

《和野渡家园杂兴》是一首表达隐士情怀的诗作。全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开篇以“幽人”自称,表明了自己的隐士身份,接着通过“适意在嶙峋”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认为心境的舒适与自然的奇特形态息息相关。接下来的“万形何足多,一卷未为贫”,则是对人们追求物质繁华的反思,强调精神世界的丰富远胜于物质的多样。

诗中“山奚必泰华,水奚必海滨”两句,质疑了人们对名山大川的崇拜,指出美丽并不局限于名山大川,而是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真挚的美。最后的“烟霞从此生,自足怡性真”则是诗人自我安慰和对生活的满足,强调了与自然和谐共处所带来的内心宁静。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自然的意象,传递出一种深邃的哲思,表现了对世俗的超脱与对内心真实的追求,是一首富有灵性与哲理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幽人非嗜石,适意在嶙峋:隐士不热衷于石头的美,而是更喜欢奇特的山石带来的心灵愉悦。
  2. 万形何足多,一卷未为贫:无论形态多么繁多,一本书的内容也不一定贫乏,强调内涵的重要性。
  3. 山奚必泰华,水奚必海滨:山的美丽不必和著名的泰华山相比,水的美丽不必与海滨相较,反映出对自然多样性的欣赏。
  4. 藏珠川乃媚,韫玉璞足珍:在小河中藏珠子显得妩媚,未经过雕琢的玉石更显珍贵,意在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5. 傥存丘壑意,可障世俗尘:如果能够拥有山丘与沟壑的意境,就能遮蔽世俗的喧嚣与尘埃。
  6. 烟霞从此生,自足怡性真:从这里生出的烟霞便足以让心灵获得真正的愉悦,表达对自然的感悟与满足。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藏珠川乃媚”,用珠子比喻自然中的美。
  • 对仗:如“山奚必泰华,水奚必海滨”,形成对称的结构,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超然,强调内心的平和与满足比外界的繁华更为重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幽人:象征隐士,追求宁静与内心的和谐。
  • 嶙峋:象征自然的独特与奇妙,暗示不拘一格的美。
  • 山水:代表自然的壮丽和人们向往的生活境界。
  • 珠玉:象征内在的价值与美,强调内心的丰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幽人非嗜石”是什么意思?

    • A) 隐士喜欢石头
    • B) 隐士不喜欢石头
    • C) 隐士常常研究石头
    • D) 隐士在石头上生活
  2. “万形何足多,一卷未为贫”强调了什么?

    • A) 物质的丰富
    • B) 精神的富足
    • C) 自然的多样性
    • D) 名山的崇高
  3. 诗中的“烟霞从此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 A) 对名山大川的向往
    • B) 对世俗的厌倦
    • C) 对自然的满足与愉悦
    • D) 对孤独的恐惧

答案:1-B,2-B,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隐士对自然的热爱,并通过描写山水来体现内心的宁静。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反映了对世俗的逃避与对自然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诗经》与《楚辞》对比研究

通过上述内容,读者不仅能理解《和野渡家园杂兴》的诗意,还能深入感受到诗人所表达的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