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八月作》

时间: 2024-09-19 21:17:43

秋风摧剥利如刀,漠漠昏烟玩日高。

眼看南山露崖窾,心随东水转波涛。

归期正自凭蓍蔡,生理应须问酒醪。

还有诗书能慰我,不多霜雪上颠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风摧剥利如刀,漠漠昏烟玩日高。
眼看南山露崖窾,心随东水转波涛。
归期正自凭蓍蔡,生理应须问酒醪。
还有诗书能慰我,不多霜雪上颠毛。

白话文翻译:

秋风如刀般剥剥作响,浓浓的昏烟笼罩着高悬的太阳。
我眼看南山的崖壁裸露,心随东流的水波起伏荡漾。
归期我只能依靠蓍草占卜,生命的道理也应当询问酒醪。
还有诗书可以安慰我,但不多的霜雪已在我的白发上。

注释:

字词注释:

  1. 摧剥:形容秋风猛烈,像刀一样剥削。
  2. 漠漠:形容烟雾浓厚,模糊不清。
  3. 崖窾:崖壁的裸露部分。
  4. 蓍蔡:指用蓍草占卜,古人用以算命。
  5. 酒醪:酒的酿造液体,象征饮酒。

典故解析:

  • 蓍草占卜:古代中国用蓍草进行占卜的方式,体现了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奈。
  • 霜雪:常用来象征衰老和时间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改革家。他的诗歌以深刻的社会思考和丰富的情感著称,常常表现对时事的关切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丙申年的八月,正值秋季,诗人感受到自然的萧瑟和生命的无常,表达了对人生归期的思考与忧虑。

诗歌鉴赏:

《丙申八月作》是一首充满秋天意象的诗,展现了王安石在自然变化与内心情感之间的深刻联系。首句中的“秋风摧剥利如刀”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冷酷,随着季节的变化,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化。诗中“漠漠昏烟玩日高”则营造出一种迷蒙、沉重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对生命和未来的深刻思考。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通过“南山露崖窾”和“东水转波涛”表达出对自然景色的观察,暗示了对人生旅途的感悟。尤其是“心随东水转波涛”,不仅描绘了水的流动,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波动与人生的漂泊。

后两句中,诗人提到归期和占卜,显示出他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最后一句“还有诗书能慰我”则传达出一种对文化和精神寄托的渴望,尽管人生中充满了霜雪般的困扰,但诗书仍然是他内心的安慰。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王安石作为一个文人对生命的深切感悟,反映了他对人生、自然及文化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风摧剥利如刀:形容秋风的猛烈,像刀一样剥削,让人感到凛冽与孤独。
  • 漠漠昏烟玩日高:浓烟弥漫,遮蔽太阳,营造出一种阴郁的氛围。
  • 眼看南山露崖窾:目睹南山的崖壁裸露,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心随东水转波涛:心情随水波起伏,暗示着内心的波动与不安。
  • 归期正自凭蓍蔡:归期依赖于占卜,显示出对未来的无奈和不确定。
  • 生理应须问酒醪:对生命的理解需要借助酒的酿造,暗示人生的复杂性。
  • 还有诗书能慰我:诗书成为心灵的依靠,带来慰藉。
  • 不多霜雪上颠毛:岁月的痕迹已在白发上显现,象征着衰老与生命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秋风摧剥利如刀”,将秋风比喻为刀,增强了诗句的力度。
  • 拟人:如“玩日高”,给日头以动作,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对称性,增强了音韵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秋天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文化的依赖,体现了王安石对生命的深刻反思和情感寄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秋风:象征着凋零的生命和无情的时间。
  2. 昏烟:代表着迷茫和困惑的心情。
  3. 南山:象征着生活的高峰与挑战。
  4. 东水: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5. 诗书:寄托着文化的力量与精神的慰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秋风摧剥利如刀”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秋天的美丽
    • B. 秋天的冷酷
    • C. 秋天的温暖
    • D. 秋天的丰收
  2. 诗人如何看待未来的归期?

    • A. 充满希望
    • B. 感到无奈
    • C. 不在乎
    • D. 已经确定
  3. 诗中提到的“蓍蔡”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

    • A. 祭祀
    • B. 占卜
    • C. 医疗
    • D. 饮食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杜甫《月夜忆舍弟》
  2.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丙申八月作》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都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命运的思考,但王安石更侧重于自然变化对内心的影响,而杜甫则通过对兄弟的思念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