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幽栖地僻经过少,锺梵声中掩竹门。
唯有多情枝上雪,暗香浮动月黄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幽静偏僻的居所,经过这里的人很少,只有钟声在寺庙中回响,掩上了竹门。唯有那多情的雪花飘落在枝头,淡淡的香气在黄昏的月光下轻轻浮动。
注释:
- 幽栖:隐居,安静的居所。
- 地僻:地处偏僻,远离喧嚣之地。
- 锺梵:寺庙中敲响的钟声,代表佛教的声音。
- 掩:关闭,掩上。
- 多情:形容雪花的情感,或许是说雪花落下的姿态。
- 暗香:指微弱而幽远的香气。
- 浮动:轻轻飘散,摇曳。
典故解析:
- 雪:在古代诗词中,雪常象征着纯洁与孤独,体现了诗人的情感。
- 月黄昏:黄昏的月色,常常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宁静的美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改革家。他主张进行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改革,倡导“变法”。王安石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风景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王安石在任职期间,反映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他对世俗纷扰的厌倦。
诗歌鉴赏:
《即事五首》中的这首诗,展现了诗人王安石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深切感受。诗的开头便将读者带入一个幽静的环境,地处偏僻,极少有人经过,似乎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这样的描绘不仅是对环境的写照,也是对内心状态的反映,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接下来的“锺梵声中掩竹门”,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又神圣的氛围。寺庙中的钟声与竹林的宁静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氛围,恍若在此刻与世无争,寻求内心的平和。
最后两句“唯有多情枝上雪,暗香浮动月黄昏”,则通过雪与香的意象,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情感。雪花的飘落不仅是自然景象,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暗香浮动则给人一种淡淡的美感,似乎在月光下,所有的烦恼都随着夜幕的降临而淡化。
整首诗在表达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给人以深刻的哲理启示。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幽静而偏僻的居所,经过的人很少,强调了环境的宁静。
- 第二句:钟声在寺庙中回响,竹门紧闭,构建了一种神秘和静谧的氛围。
- 第三句:多情的雪花在枝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柔情与孤独。
- 第四句:暗香在黄昏的月色中轻轻飘散,增加了情感的层次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雪花比作多情的存在,赋予自然以情感。
- 拟人:暗香浮动,仿佛有生命一般,增加诗的灵动性。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隐含了对世俗纷扰的思考和反思,传达出一种淡然处世的情感。
意象分析:
- 雪:象征着纯洁、冷寂,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宁静的渴望。
- 竹门:象征隐居生活的宁静,隔绝外界的纷扰。
- 月黄昏:代表了宁静的时刻与淡淡的忧伤,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锺梵声”主要指什么? A. 城市的喧嚣
B. 寺庙的钟声
C. 风声 -
诗中的“多情枝上雪”意指什么? A. 雪花的美丽
B. 诗人内心的柔情
C. 冬天的景象 -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繁华的渴望
B. 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C. 对争斗的反思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同样描绘了隐居的理想生活。
- 李白的《月下独酌》:表达了对月色的欣赏与孤独的情感。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即事五首》与杜甫的《春望》可以进行比较。王安石诗中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宁静,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忧虑。两者在情感表达和主题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的美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