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庄器之贤良见赠》
时间: 2024-09-19 21:14: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酬庄器之贤良见赠 作者:陆游 〔宋代〕
先朝六科亲策士,
事业功名何壮伟。
元佑复科财数年,
所得四三俄复止。
中兴思贤形梦想,
屡诏自是朝廷美。
纨裤小儿坏人事,
赐帛西归困嘲诋。
诸公相视叹才难,
一士卧云谁挽起?
跨驴过我时共语,
晁董千年元不死。
高谈亹亹有脉络,
横得虚名吾可耻。
乌巾白紵塞路衢,
砥柱颓波望吾子。
白话文翻译
在先朝的六科中,我亲自策举过士人,他们的事业和功名是何等壮伟啊!在元佑年间复科了几年,所得的名声与财富却仅有三四,最后又停止了。中兴时代,朝廷思贤若渴,屡次下诏征召贤良,真是朝廷的美德。然而,纨裤子弟却败坏了人事,得到的赏赐却让他们西归,困于嘲笑与诋毁之中。各位公卿相互叹息,才华难得;而那卧云之士,谁能将他挽起呢?我曾骑驴与你共语,晁董千年仍然不死。高谈阔论的内容虽有条理,但我得的虚名却让我感到羞耻。乌巾、白紵的读书人堵塞了道路,我就像砥柱一样期待着你能挺身而出。
注释
- 六科:指古代科举的六个考试科目。
- 元佑:指宋理宗元佑年间。
- 纨裤小儿:指富贵子弟,通常指的是不务正业的年轻人。
- 卧云:指隐居的士人。
- 晁董:晁盖与董卓,指代历史上不朽的名声。
- 乌巾白紵:指书生打扮,象征读书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和词人。他的诗歌以豪放激昂、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表现爱国情怀。陆游一生经历多次政治动荡,深感国家的衰弱与个人的无奈。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陆游心中充满对理想士人的渴望和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忧虑。他通过诗歌表达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以及对当权者用人不当的批评。
诗歌鉴赏
《酬庄器之贤良见赠》是一首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歌,表现了陆游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与批判。诗中以“六科”引入,展示了士人通过科举而获得的荣耀和地位,反映出陆游对士人事业的推崇。而后,陆游则通过“元佑复科”的对比,揭示了科举制度的弊病及人才被埋没的现状,表现出强烈的失落感和对当下社会的无奈。
在描绘社会现象时,陆游运用了“纨裤小儿”这一形象,指代那些富贵而无能的人,这种对比强化了诗人的不满之情。同时,诗中提到的“卧云”则寓意着隐士的理想,显示了对真正人才的渴望与期待。
此外,诗的结尾部分以“砥柱颓波”结尾,意在表达陆游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尽管现实残酷,他依然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严谨,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展现了陆游不屈的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先朝六科亲策士”:回忆自己曾亲自参与科举,策举过士人。
- “事业功名何壮伟”:感慨那些士人的成就与名声。
- “元佑复科财数年”:在元佑年间,科举再次复兴。
- “所得四三俄复止”:然而时间不长,名声和财富却又停止。
- “中兴思贤形梦想”:中兴之时,朝廷渴望贤良之士。
- “屡诏自是朝廷美”:多次下诏,显示出朝廷的美德。
- “纨裤小儿坏人事”:然而那些富贵子弟却败坏了社会风气。
- “赐帛西归困嘲诋”:他们得到赏赐后,却因嘲讽而归隐。
- “诸公相视叹才难”:众人相视,感慨人才难得。
- “一士卧云谁挽起”:隐士在云间,谁能将他挽起呢?
- “跨驴过我时共语”:我骑驴与你相谈。
- “晁董千年元不死”:晁盖与董卓的名声长存。
- “高谈亹亹有脉络”:高谈阔论有理有据。
- “横得虚名吾可耻”:然而我所得到的虚名却让我羞愧。
- “乌巾白紵塞路衢”:书生装扮阻塞了道路。
- “砥柱颓波望吾子”:我期待你能挺身而出,成为支柱。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丰富的对比,如“六科”与“纨裤小儿”,表现出士人与富贵子弟的鲜明对照。同时,通过“卧云”与“砥柱”的意象,展示了隐士与志士的理想追求,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表达了陆游对人才的渴望与对社会现状的忧虑,揭示了科举制度的缺陷,呼唤真正的贤良之士,并对虚名与真才之间的矛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纨裤小儿:象征着富贵而无能的青年,代表着社会的败坏。
- 卧云:隐士,象征理想中的人才。
- 砥柱:代表着坚强的支柱,期待真正的贤良之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陆游在诗中提到的“纨裤小儿”指的是?
- A. 有才华的士人
- B. 富贵而无能的年轻人
- C. 隐士
- D. 读书人
-
填空题:陆游对当时士人的期待主要体现在对“__”的渴望上。
-
判断题:诗中“晁董千年元不死”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对/错)
答案:
- B
- 人才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示儿》:陆游的另一首诗,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与期望。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现了陆游对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 与苏轼的《赤壁赋》相比,陆游的《酬庄器之贤良见赠》更侧重于社会现实与人才问题的探讨,而苏轼则以历史与自然为背景,表现了人生哲理与情感的波澜。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陆游《陆游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