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

时间: 2025-01-19 16:52:59

发地才过膝,蟠根已有灵。

严霜百草白,深院一林青。

后夜萧骚动,空阶蟋蟀听。

谁于千岁外,吟绕老龙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松
作者: 齐己 〔唐代〕

发地才过膝,蟠根已有灵。
严霜百草白,深院一林青。
后夜萧骚动,空阶蟋蟀听。
谁于千岁外,吟绕老龙形。

白话文翻译:

这棵小松树刚刚从土里长到膝盖高,根部盘绕,似乎已有灵性。
严冬的霜冻让百草变得苍白,而深院中的松林却依然青翠。
夜深人静,萧瑟的声音在后院回荡,空荡的台阶上,蟋蟀在鸣叫。
究竟是谁在千年之外,围绕着老龙的形状吟唱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发地:指从土中长出。
  • 蟠根:根部盘绕,形容根系曲折。
  • 严霜:指冷霜,形容寒冷的气候。
  • 百草:所有的草。
  • 萧骚:形容秋夜的萧瑟之声。
  • 空阶:空旷的台阶。
  • 蟋蟀听:指蟋蟀的叫声。

典故解析:

  • 老龙形:可能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龙,象征着长寿和智慧,千岁外的吟唱暗示着对过去的追思和对时间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唐代诗人,字惟明,号秋水,晚号青山,因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且有清新脱俗的风格,受到后世推崇。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盛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繁荣,齐己在这样的环境下,常借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生命的思考。

诗歌鉴赏:

《小松》以“松”为题,表达了自然之美和生命的顽强。开篇通过描绘小松的生长,展现了生命的活力和坚韧。小松的成长象征着希望和生命力,尽管外界环境如严霜对百草的摧残,却无法阻挡松树的青翠。接下来的描写,夜晚的萧骚声与蟋蟀的鸣叫,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深邃的氛围,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孤独。最后,提到“千岁外”,引发对历史的思索,似乎在感叹岁月的无情,人与自然、时间间的关系也随之展开。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描绘中,蕴含了深沉的感慨,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发地才过膝:松树刚刚从地里长出,生长还不高,给人以生命蓬勃的感觉。
  2. 蟠根已有灵:根部盘绕,似乎具有灵性,暗示着松树的坚韧和生命的深厚。
  3. 严霜百草白:严霜使草木凋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松树的顽强。
  4. 深院一林青:深院的松林依然青翠,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希望。
  5. 后夜萧骚动:夜晚的萧瑟之声,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6. 空阶蟋蟀听:蟋蟀的鸣叫,增添了夜的静谧和对自然的感知。
  7. 谁于千岁外:引人思考千年之后的吟唱,表现对时间的思索。
  8. 吟绕老龙形:老龙形可能象征古老的智慧,暗示人们对历史的追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松树的生长比作生命的顽强。
  • 对仗:如“发地才过膝,严霜百草白”体现了工整的对仗工艺。
  • 拟人:松树的灵性赋予了生命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命的赞美,强调了生命的顽强和自然的美,同时也引发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松:象征着生命的希望和坚韧。
  • 深院:代表着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体现宁静。
  • 蟋蟀:象征着自然的声音,生命的细微之处。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小松的高度是“过膝”还是“过腰”?
    • A. 过膝
    • B. 过腰
  2. 严霜使什么变得苍白?
    • A. 小松
    • B. 百草
  3. 诗中提到的“老龙形”象征什么?
    • A. 历史的智慧
    • B. 年轻的生命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齐己的《小松》与王维的《鹿柴》都描绘了自然的景观,但齐己更注重生命的顽强,而王维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齐己生平与作品分析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