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京洛行》
时间: 2025-01-01 19:05: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煌煌京洛行
作者: 齐己 〔唐代〕
圣君垂衣裳,荡荡若朝旭。
大观无遗物,四夷来率服。
清晨回北极,紫气盖黄屋。
双阙耸双鳌,九门如川渎。
梯山航海至,昼夜车相续。
我恐红尘深,变为黄河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盛唐时期的繁华与壮丽。诗中提到“圣君”穿着华美的衣裳,像朝阳一样光辉耀眼;大观殿中没有留下任何旧物,四方的异族都来朝拜。清晨的日光照耀着北极,紫色的气息笼罩着黄屋;双阙像双鳌一样耸立,九门如同大河流动。人们从山上出发,乘船航行,昼夜的车马川流不息。但我担心红尘深重,最终会变为黄河的曲折。
注释
- 圣君:指唐朝的皇帝,象征着权威与威严。
- 荡荡:形容气势宏伟,声势浩荡。
- 大观无遗物:指大观殿的辉煌与繁华,没有留下任何旧物,象征着国家的昌盛。
- 四夷来率服:指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来归附,象征着国家的统一与强盛。
- 紫气盖黄屋:紫气象征祥瑞,黄屋是皇宫的象征。
- 双阙:指皇宫的两座高楼,形象地描述了皇宫的雄伟。
- 九门如川渎:指皇宫的九个大门,形容交通繁忙。
- 梯山航海至:形容人们从山海之间来往,交通便利。
- 红尘:喻指世俗纷扰。
- 黄河曲:喻指历史的曲折与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齐己,字景明,号无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75年,卒年不详。他在诗歌创作上受到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影响,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盛唐时期,当时国家繁荣,经济文化高度发达,诗人通过描绘京洛的辉煌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富强的自豪和对未来命运的忧虑。
诗歌鉴赏
《煌煌京洛行》是一首描绘盛唐盛景的诗作,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当时京洛的繁华与壮丽,展现了一个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国家形象。开篇以“圣君垂衣裳”引入,既表现了皇帝的威仪,又传达了朝气蓬勃的氛围。接着,诗人描绘了四夷朝拜的场面,彰显了国家的强大与统一,展现了盛世的景象。
进入诗的中段,诗人以“清晨回北极”描绘了晨光普照的场景,再以“紫气盖黄屋”表现出皇宫的神圣与尊贵,仿佛在传递着天子之威。双阙与九门的描写,展示了京城的宏伟壮丽,交通繁忙的景象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热闹与繁荣。然而,最后一句“我恐红尘深,变为黄河曲”则是诗人对未来的忧虑,表现出对盛世背后潜藏的危机的深思。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转折,展现了盛唐的辉煌与诗人内心的矛盾,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不禁思索历史的无常与人生的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圣君垂衣裳,荡荡若朝旭:开头描绘皇帝的威仪,象征着王权的光辉。
- 大观无遗物,四夷来率服:传达出国家的强盛,四方民族归附的盛况。
- 清晨回北极,紫气盖黄屋:描绘晨光和皇宫的祥瑞气氛。
- 双阙耸双鳌,九门如川渎:描写京城的壮丽与繁忙。
- 梯山航海至,昼夜车相续:表现出交通的便利与繁荣的景象。
- 我恐红尘深,变为黄河曲:表达对未来忧虑的感慨,历史的曲折与世事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荡荡若朝旭”,将皇帝的威仪比作朝阳,形象生动。
- 对仗:如“梯山航海至,昼夜车相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与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盛唐盛世的赞美与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反映了诗人在国家繁荣与个人情感之间的矛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皇帝:代表权威与国家的象征。
- 四夷:象征着国家的强大与统一。
- 晨光、紫气:象征着祥瑞与希望。
- 双阙、九门:代表京城的壮丽与繁华。
- 红尘:象征世俗的纷扰与复杂的历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圣君”指的是谁? A. 诗人
B. 皇帝
C. 大臣
答案:B -
“四夷来率服”这句的意思是什么? A. 四方的少数民族归附
B. 四方的人民反抗
C. 四夷的文化交流
答案:A -
诗人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乐观
B. 对未来的忧虑
C.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的诗,描绘了战乱带来的伤痛,与盛唐的繁华形成对比。
诗词对比:
- 齐己的《煌煌京洛行》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现了对国家的关切与忧虑,但一个侧重于盛世的描绘,另一个则反映了战乱的苦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齐己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