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伯父仲球立春即事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6 22:31: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对雪酬春付酒杯,兵馀真似复然灰。
路通千里传书去,人喜三军破贼回。
梅萼封檀香未彻,湖声撞玉冻初开。
疏篱败屋休兴叹,幸事群凶不再来。
白话文翻译:
对着雪景,我举杯酬春,仿佛战后余烟仍未散去。
千里之外的书信传来,人们喜闻三军打败了贼寇归来。
梅花的花萼尚未绽放,湖面上的冰块刚刚开始融化。
破败的篱笆和屋舍不必再叹息,幸好那些凶险的事情已经不再发生。
注释:
字词注释:
- 酬春:指以饮酒庆祝春天的到来。
- 兵馀:指战争结束后留下的余恨或余波。
- 真似复然灰:形容战后景象如同灰烬般。
- 传书去:指远方传递的书信。
- 三军:指国家的军队。
- 梅萼:指梅花的花萼。
- 撞玉:意指湖水拍打冰面发出的声响。
- 疏篱败屋:指破旧的篱笆和房屋,形容环境的凋敝。
- 群凶不再来:指过去的种种祸害已不再出现。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兵馀”,可以理解为历史上战乱带来的苦痛与余波,常见于许多古诗中反映战争的悲惨与希望复苏的情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道,宋代诗人,风格清新,擅长描绘自然景物与人事的交织,常用细腻的笔触表现内心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立春之际,恰逢战乱结束之时,诗人在此时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期望与对战争结束的感慨,带有浓厚的时代背景。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对比中展现了春季的生机与战争的阴霾,诗人通过“对雪酬春”之举,传达出对新生的渴望。开篇时,雪与春相互交织,既有寒冷又有温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兵馀真似复然灰”一句,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带来的伤痛,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接下来的“路通千里传书去”则传达了喜讯的传递,表明了人们对胜利的期待与欣喜。诗人用“梅萼封檀香未彻”描绘出春日的迟到,暗示着虽然春天还未完全来临,但希望早已在心中生根。最后一联“疏篱败屋休兴叹,幸事群凶不再来”则在感叹环境破败的同时,表达出对未来的乐观,强调了和平的重要性。
全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战争后的春天,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待,具有深厚的情感内涵与历史背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对雪酬春付酒杯:面对雪景,举杯酬春,象征着对春天的欢迎。
- 兵馀真似复然灰:战争结束后,仍有余悸,形容战后的沉痛与无奈。
- 路通千里传书去:远方的消息传来,表明信息的畅通与人们的期盼。
- 人喜三军破贼回:人们因军队的胜利而欢喜,反映出对和平的渴望。
- 梅萼封檀香未彻:梅花尚未盛开,象征着春天的迟到与希望。
- 湖声撞玉冻初开:湖水拍打冰面,象征自然的复苏与春的到来。
- 疏篱败屋休兴叹:破旧的环境不必再感叹,提醒人们珍惜现状。
- 幸事群凶不再来:庆幸过去的祸害已不再,传达出对未来的乐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兵馀真似复然灰”,将战争后景象比作灰烬,形象生动。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梅萼封檀香未彻,湖声撞玉冻初开”。
- 拟人:湖声“撞玉”,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对战争结束的感慨,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和平的渴望,展现了在逆境中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寒冷与沉重,暗示战争的阴影。
- 春:代表希望与新生,象征着生命的复苏。
- 梅:象征着坚韧与美丽,春天的先声。
- 湖声:象征自然的变化与复苏,传递出春的气息。
- 篱笆与屋舍:象征着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反映社会的现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兵馀”指的是什么? A. 战争结束后的余悸
B. 春天的到来
C. 军队的胜利 -
“梅萼封檀香未彻”意指什么? A. 梅花已经盛开
B. 春天尚未完全到来
C. 冬天依然存在 -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战争的怀念
B. 对和平的珍惜与期待
C. 对自然的漠视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春日忆李白》崔颢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中同样描绘了春天的情景,但更侧重于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无奈;而王之道的诗则更强调对未来的希望与和平的渴望,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王之道诗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