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济难资长策,常怀国士风。
秦强因将白,鲁弱更蒐红。
叹已怀孤愤,忧时咏小戎。
儒冠须勿溺,邂逅亦成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时局的忧虑。诗人认为,面对困境,应当依靠长远的策略,始终要怀有国士的气概。秦国强大是因为有白起这样的名将,而鲁国则因弱小而要不断搜集红色的战士。诗人感叹自己怀有孤独的愤懑,忧心于时代的动荡,以小的战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儒士的身份不应沉迷于个人的名利之中,偶然的机遇也可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注释:
- 济难:帮助解决困难;
- 国士:有志于国家大事的人;
- 将白:指白起,历史上著名的将领;
- 蒐红:收集英才,形容鲁国的弱小需要不断寻找人才;
- 孤愤:孤独的愤怒,诗人感到无助;
- 小戎:小规模的战斗或战争;
- 儒冠:指士人的身份和地位;
- 邂逅:偶然相遇,可能产生意外的成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子翚,生于宋代,著名诗人和文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见长。他的诗作多反映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切,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创作背景:
在宋代,国家正经历着各种挑战,内忧外患交织,诗人通过诗歌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寄托对政治的关注和对英雄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国士风范和历史典故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切关怀。开篇以“济难资长策”引入,表明面对国家危机时应有的策略思考,诗人同时强调了国士应具备的气概,突显了对理想人物的向往。
接下来的“秦强因将白,鲁弱更蒐红”则通过历史对比反映了国家间的强弱差异,暗示鲁国的弱小需要依赖于人才的集合,形成了对比的张力。诗人叹息“已怀孤愤”,表达了对国家现状的不满和个人的无奈,情感真挚而深刻。
最后两句“儒冠须勿溺,邂逅亦成功”则是对自己身份的反思,提醒士人不应沉迷于个人名利,而要把握偶然的机遇,这不仅是对个人的警醒,更是对士人的一番寄语。整首诗层次分明,情感丰富,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也有对未来的期许,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宽广的胸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济难资长策:在面对困难时,需要依靠长远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 常怀国士风:应时刻保持国士应有的气概和理想。
- 秦强因将白:秦国之所以强大,得益于白起这样的名将。
- 鲁弱更蒐红:鲁国因弱小而需不断地寻找和聚集优秀的人才。
- 叹已怀孤愤:诗人感叹自己内心的孤独愤怒。
- 忧时咏小戎:为时代的动荡而吟咏小规模的战斗。
- 儒冠须勿溺:身为儒士应当避免沉迷于个人名利。
- 邂逅亦成功:偶然的机会也可能导致成功。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济难资长策,常怀国士风”运用对仗的形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 典故:引用历史人物白起,增添了诗的历史厚度和文化内涵。
- 感叹:通过“叹已怀孤愤”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愤懑与不平,增强了情感的渲染。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现状的深刻忧虑,强调了国士的责任和个人的理想,倡导士人应当把握机遇,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努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国士:象征着理想和责任,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 白起:作为历史人物,象征着军事才能和国家强盛的象征。
- 小戎:反映了国家动荡和社会不安的现象。
- 儒冠:代表士人的身份与理想,强调责任与使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将领是谁?
- A. 诸葛亮
- B. 白起
- C. 项羽
- D. 韩信
-
填空题:诗人认为“常怀___风”是士人的应有之义。
-
判断题:诗中提到鲁国需要搜集红色战士才能变强。对还是错?
答案:
- B. 白起
- 国士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王昌龄的《出塞》相比,两首诗都关心国家命运和个人抱负,但刘子翚的诗更加内省,通过历史典故引发对时局的思考,而王昌龄则更多表现出对边疆将士的赞美和战争的豪情。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分析宋代诗人的创作风格。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提供古诗词的整体理解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