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作桥成,月夜舟中有述,还呈李司马》

时间: 2025-01-19 19:57:30

把烛桥成夜,回舟客坐时。

天高云去尽,江迥月来迟。

衰谢多扶病,招邀屡有期。

异方乘此兴,乐罢不无悲?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观作桥成,月夜舟中有述,还呈李司马

作者: 杜甫 〔唐代〕


原文展示:

把烛桥成夜,回舟客坐时。
天高云去尽,江迥月来迟。
衰谢多扶病,招邀屡有期。
异方乘此兴,乐罢不无悲?


白话文翻译:

在烛光下,桥成了夜色的映衬,回舟的客人坐在船上。
天空高远,云朵消散,江水绵延,月亮却显得来得迟缓。
年老体衰,常需别人照顾,朋友相聚的机会屡次有约。
在异乡乘兴而来,虽然快乐,却也难掩内心的悲伤。


注释:

  • 烛桥:指的是点灯或蜡烛的桥,象征夜晚的景象。
  • 回舟:指船只返回,象征归途。
  • 衰谢:指年老体衰,衰弱的状态。
  • 招邀:邀请、招待的意思。
  • 异方:异乡,远方的地方。

典故解析:

杜甫的诗中常常反映他在动荡的社会中,身处异乡的孤独和无奈。本诗中提到的“招邀屡有期”,可以看作是对旧友的怀念与对生活无常的感慨,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友情与人生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等重大历史事件,生活困顿,常常以诗歌表达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杜甫晚年,他身处异乡,回忆往昔,同时也感慨身边的环境与友人的变迁,诗中流露出对生命的无常与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本诗以“烛桥成夜”引入,构建出一种温馨而又孤独的夜晚氛围,映衬出诗人在异乡的感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如“天高云去尽”和“江迥月来迟”,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当下。尤其是“衰谢多扶病”一句,直接道出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带有强烈的自我反思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接下来的“招邀屡有期”则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虽然相聚的机会并不多,但彼此的情感却始终存在。最后一句“乐罢不无悲”,则是对整首诗情感的升华,即使在欢愉中也难以抹去心底的忧伤,反映了杜甫对人生的复杂情绪。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有对人生的深刻思索,展现了杜甫作为诗人对生活的独到见解与深厚的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把烛桥成夜,回舟客坐时。
    描述了夜晚的宁静,船上的客人安静地坐着,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

  2. 天高云去尽,江迥月来迟。
    通过自然景象描绘,表达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月亮的迟到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3. 衰谢多扶病,招邀屡有期。
    透露出诗人的身体状况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尽管老去,但友谊却依然存在。

  4. 异方乘此兴,乐罢不无悲?
    表达了在异乡的复杂心情,即使在欢乐的时刻,也难掩内心的忧伤。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天高云去尽,江迥月来迟”。
  • 比喻:将月亮的迟到比作人生的无常,增加了诗的哲理性。
  • 排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鲜明对比,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生无常与友情珍贵的深刻思考,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感受的结合,展现出一种既快乐又忧伤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烛光:象征温暖与希望。
  • 月亮:象征孤独与思念。
  • 江水:象征生命的流逝与不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杜甫所描绘的“烛桥”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迷茫
    B. 温暖
    C. 悲伤
    答案: B

  2. 诗中提到的“衰谢多扶病”指的是怎样的状态? A. 身体健康
    B. 年老体衰
    C. 精力充沛
    答案: B

  3. “乐罢不无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纯粹的快乐
    B. 快乐中夹杂着忧伤
    C. 绝望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杜甫与李白同为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多以现实主义为主,关注社会与人生,而李白则偏向于个体的抒情与理想的追求。两者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杜甫更为细腻,李白则更为奔放。


参考资料: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