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园秋感寄怀兵中诸友 其四》

时间: 2024-09-19 20:38:19

严城哀角断相闻,几辈寒交袂又分。

才士一时微管乐,词坛终古属机云。

未成报国惭儒术,已负为诗绝世纷。

海岛孤悬齐五百,好凭鹰隼击秋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严城哀角断相闻,几辈寒交袂又分。
才士一时微管乐,词坛终古属机云。
未成报国惭儒术,已负为诗绝世纷。
海岛孤悬齐五百,好凭鹰隼击秋雯。

白话文翻译

在悲哀的城中,哀角声断断续续地传来,几代人寒冷地相交又分离。
有才之士在当时虽微不足道,却在音乐上有些成就,
而文学的舞台自古以来就受制于机缘。
未能报效国家,心中惭愧于儒家学问;
已然负担了诗歌的责任,却又在世间纷扰中迷失。
海岛孤悬在五百里外,唯有靠鹰隼来捕捉秋天的云彩。

注释

严城:指悲哀的城市,可能象征着战争或动荡的环境。
哀角:悲伤的号角,常用于战争的召唤或哀悼。
寒交袂:寒冷的交往,形容友谊的疏离与分散。
才士:有才华的人。
微管乐:微不足道的音乐成就。
词坛:文学界。
机云:机缘,指文人出道的机会与命运。
未成报国:未能实现报效国家的理想。
惭儒术:对儒家学问的惭愧。
绝世纷:在纷扰的世间,诗的责任感被迷失。
海岛孤悬:指孤立的海岛,象征孤独。
鹰隼:象征力量与自由,寓意追求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洸,近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他的诗歌常表现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理想的思考,风格独特,兼具古典与现代元素。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动荡的时代,诗人感受到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严城的哀角声,勾勒出一个悲伤的背景,表现出诗人对时局的深刻感受。开篇以“哀角”引入,瞬间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令人想起战乱带来的离愁别绪。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通过对“寒交袂”的描述,反映了友人间的疏离,暗示着在国难当头时,纵使有才华的人也难以施展。这里的“微管乐”,不仅是对自身成就的谦逊,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未成报国惭儒术,已负为诗绝世纷”一语,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既有对未能实现理想的自责,也有对现世纷扰的无奈。最后以“海岛孤悬齐五百”收尾,表现出一种孤独的追求,诗人希望借助“鹰隼”来追逐理想的云彩,展现出一种对自由和力量的渴望。

整首诗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探索,展现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与思想,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严城哀角断相闻:描绘了哀伤的城池,传来的悲角声,象征着战乱与哀痛。
  2. 几辈寒交袂又分:几代人之间的寒冷交往,反映出友谊的失落与离散。
  3. 才士一时微管乐:有才之士在当时虽不被重视,但在音乐上却有微薄的成就。
  4. 词坛终古属机云:文坛自古以来受制于机缘,意指成功与否往往与运气相关。
  5. 未成报国惭儒术:未能报效国家,让诗人对自己的儒家学问感到惭愧。
  6. 已负为诗绝世纷:承担了诗歌的责任,却在纷扰的世间中感到迷惘。
  7. 海岛孤悬齐五百:孤立的海岛,象征着诗人的孤独与渴望。
  8. 好凭鹰隼击秋雯:希望借助鹰隼的力量追逐秋天的云彩,象征追求理想与自由。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寒交袂又分”与“未成报国惭儒术”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比喻:“鹰隼”象征追求与自由,寓意深远。
  • 拟人:“哀角声”赋予了声音以情感,增强了情景交融。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对友人离散的惋惜,以及对自身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反思,体现出一种对理想追求的执着与孤独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严城:象征悲哀与战乱。
  2. 哀角:暗示战争与悲痛。
  3. 寒交袂:表现友谊的疏离与冷淡。
  4. 才士:象征有才华的人。
  5. 海岛:象征孤独与渴望。
  6. 鹰隼:象征力量、自由与追求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哀角”指的是什么? A. 欢乐的音乐
    B. 悲伤的号角
    C. 战争的号角
    D. 伤感的旋律

  2. “几辈寒交袂又分”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友谊的亲密
    B. 友谊的疏离
    C. 对未来的希望
    D. 对过去的怀念

  3. 诗中提到的“鹰隼”象征着什么? A. 友谊
    B. 理想与自由
    C. 战争
    D. 孤独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了国家动荡背景下的个人情感,表现出对国家和友人的思念,情感深邃。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观反映出个人的追求,展现了另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在情感表达与意象使用上各有特色,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洸诗文选》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