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杰阁移时傍赤阑,
野云东望转迷漫。
太行不隔中天雨,
遥忆柴荆共暮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登上圆通阁时的所见所感。阁楼在时间的迁移中与红色的栏杆相依,向东望去,野外的云雾逐渐弥漫,迷离不清。太行山并未阻隔空中的雨水,我不禁遥想起与友人在柴荆围绕的小屋中共度的寒冷黄昏。
注释:
- 杰阁:高楼,指圆通阁。
- 移时:时光流逝。
- 赤阑:红色的栏杆,形容阁楼的装饰。
- 野云:指广袤大地上的云彩。
- 迷漫:形容云雾弥漫,难以分辨。
- 太行:太行山,位于中国北方,是一座重要的山脉。
- 不隔:没有阻隔。
- 中天雨:空中的雨水。
- 遥忆:遥远地怀念。
- 柴荆:用柴禾和荆条围成的小屋,形容简陋的居所。
- 共暮寒:共同度过寒冷的黄昏。
典故解析:
此诗虽未直接引用典故,但“太行”作为山脉的象征,常常用以代表故乡或离别的情感。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寄托了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榛,明代诗人,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尤其擅长山水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游览圆通阁时,正值暮雨时分,因而诗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对过去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暮雨登圆通阁望邺城有感 其一》展现了谢榛对自然的深刻观察以及对人生的哲思。开头两句“杰阁移时傍赤阑,野云东望转迷漫”通过描绘高阁与云彩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迷惘的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随着视线的转移,诗人的情感也随之流动:他不仅是在欣赏眼前的景色,更是在追忆往昔,特别是“遥忆柴荆共暮寒”一句,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思念与温暖的怀念。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自然的壮丽,又有对人情的深刻反思。诗人在美景中感受到的孤独与怀旧,使得这首诗不仅是自然景色的描写,更是一种心灵的自省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杰阁移时傍赤阑:高阁随着时间的推移矗立在红色的栏杆旁,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的思绪。
- 野云东望转迷漫:向东望去,野外的云彩弥漫,形成了一种朦胧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迷茫。
- 太行不隔中天雨:太行山并未阻挡空中的雨水,暗示着不受外界环境影响的情感流动。
- 遥忆柴荆共暮寒:遥远地回忆起与友人一起在简陋小屋中过冬的时光,表现出对温暖人情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结合,形成鲜明的意象。
- 拟人:云彩的“迷漫”给人以动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韵律美。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对过往生活的怀念,透过简单的画面,诗人传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温暖回忆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杰阁:象征着高远与追求。
- 野云:代表无垠与自由。
- 太行:象征着故乡与离别。
- 柴荆:代表着朴素生活与温馨的人际关系。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的深切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杰阁”指的是: A. 一座高楼
B. 一座寺庙
C. 一座山
D. 一条河 -
诗中提到的“太行”指的是: A. 山脉
B. 河流
C. 城市
D. 湖泊 -
诗人在诗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忧伤与怀念
C. 愤怒
D. 兴奋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 vs 《暮雨登圆通阁望邺城有感 其一》:两首诗都涉及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与人情的感怀,但杜甫的《登高》更为悲壮,表现出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忧虑,而谢榛的诗则更多地流露出个人的淡淡忧伤与对往昔的温暖回忆。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