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木犀》
作者:史弥宁 〔宋代〕
一段长长寂寞秋,
著鞭芙菊尚包羞。
搀先饱绽黄金粟,
不落西风第二筹。
白话文翻译:
这是一段漫长而孤寂的秋天,
我挥鞭赶走了芙蓉和菊花,它们还羞怯地藏着。
但早熟的黄金稻谷已经丰盈绽放,
在西风中,它们并不甘愿屈居第二。
注释:
- 著鞭:挥鞭,指驱赶的动作。
- 芙菊:指芙蓉花和菊花,象征着秋天的花卉。
- 黄金粟:指稻谷,形容其色泽金黄。
- 第二筹:指不甘落后,不屈从于他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弥宁(生卒年不详),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闻名。他的诗作常常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个人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秋季,正值农作物丰收的时节,诗人通过对比不同植物的生长状态,表达了他对秋天的感慨和对丰收的期待。
诗歌鉴赏:
《木犀》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象的诗,通过简单的语言与清晰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诗的开头以“长长寂寞秋”引入,传达出一种孤独的氛围,给人以秋天的萧瑟之感。紧接着提到芙蓉和菊花,这两种花在秋季常见,却因“尚包羞”而显得羞涩,似乎在暗示诗人在面对孤独时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而后,诗人转而描绘“黄金粟”的丰盈,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稻谷的成熟象征着丰收与希望,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层次感,也使得全诗的情感愈加丰富。最后一句“不落西风第二筹”则表达了对自我价值的坚持,强调了丰收成果的自信与骄傲。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匠心,诗人通过花与谷的对比,展现了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孤独的感慨,也有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段长长寂寞秋:描绘了秋天的漫长与孤寂,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感受。
- 著鞭芙菊尚包羞:挥鞭驱赶芙蓉与菊花,象征对美好事物的无奈与羞涩。
- 搀先饱绽黄金粟:稻谷的丰盈早熟,象征着丰收与希望。
- 不落西风第二筹:强调了自信与骄傲,表现出对丰收成果的珍视与坚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稻谷比作黄金,突显其价值与美丽。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一定的对称性,增强了节奏感。
- 拟人:芙蓉和菊花“包羞”,赋予植物以人性化的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的感慨与对丰收的自豪,反映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芙蓉:象征美好与柔弱,代表着秋天的静谧与内心的孤独。
- 菊花:传统中象征高洁与坚韧,体现出对生命的坚毅态度。
- 黄金粟:象征丰收与希望,代表着生活的富足与未来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黄金粟”指的是什么?
- A. 菊花
- B. 稻谷
- C. 芙蓉
- D. 其他
-
诗人通过“著鞭”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无奈
- C. 愤怒
- D. 平静
-
“不落西风第二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 A. 绝望
- B. 自信
- C. 羞愧
- D. 恐惧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秋夕》与史弥宁的《木犀》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但杜甫的诗更为沉重,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忧虑。而史弥宁的《木犀》则是在孤独中寻求丰收与希望,情感更为积极。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