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声作饥鸢吟未休,蛩螿斩合赋清秋。
被他聒得浑无句,独力难胜众楚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耳边传来像饥饿的鸢鸟般不休的鸣叫声,蟋蟀的声音在清秋中此起彼伏。被这些喧闹声折磨得完全无法吟咏,独自一人难以抵挡众多的虫鸣。
注释:
- 蛩螿:蟋蟀,古代常用于描写秋天的声音。
- 饥鸢:饥饿的鸢鸟,形容鸣叫声的急促与凶猛。
- 斩合:和谐相合,形容虫鸣的和谐之美。
- 楚咻:楚,指清脆的声音,咻是虫鸣声的象声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弥宁,字子真,号青城,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细腻的观察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风格清新隽永。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秋季,正值虫鸣渐起之时。诗人可能在某个安静的秋日傍晚,聆听到外面虫鸣的声音,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喧闹之间的对比,引发了他的思考与感慨。
诗歌鉴赏:
《蛩螿》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蟋蟀的鸣叫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声音的敏感与反思。开头两句“声作饥鸢吟未休,蛩螿斩合赋清秋”中,诗人以饥饿的鸢鸟作为比喻,生动地呈现出虫鸣的急促和不断,给读者以强烈的听觉印象。接下来的“被他聒得浑无句”,则是表达了诗人在这种喧嚣的环境下无法创作的无奈与烦扰,显示出一种对静谧的渴望。最后的“独力难胜众楚咻”,则强调了个人创作的脆弱,面对众多虫鸣的声音,独自一人难以胜任,表现出一种孤独感。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明了,意象鲜明,通过对比和象声词的运用,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在内容上,它不仅仅是对虫鸣的描写,更引发了对创作灵感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声作饥鸢吟未休:描绘了鸟鸣声的急促,暗示了秋天的寂寞与焦虑。
- 蛩螿斩合赋清秋:蟋蟀的鸣叫在这个季节中显得格外和谐,给人一种宛如赋诗的感觉。
- 被他聒得浑无句:虫鸣声的喧闹使得诗人无法作诗,表现出无奈。
- 独力难胜众楚咻:独自一人难以抵挡众多的虫鸣声,感受到孤独与无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虫鸣比作饥鸢的鸣叫,生动形象。
- 拟人:虫鸣被赋予了类似于人类作诗的能力,使其更加生动。
- 对仗:使用对仗的结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自然环境中创作时的感受,探讨了创作灵感与外界喧嚣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对静谧环境的渴望与对孤独感的深入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蛩螿:蟋蟀,象征着秋天的到来,也代表着自然界的生命力。
- 饥鸢:饥饿的鸢鸟,象征着急迫和渴望。
- 清秋:象征着宁静和思考的时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声作饥鸢”意指什么? A. 鸟儿在鸣叫
B. 蟋蟀在歌唱
C. 秋风在吹
D. 人在吟诵 -
诗人对虫鸣的态度是: A. 喜欢
B. 无奈
C. 忍耐
D. 无所谓 -
“独力难胜众楚咻”表现了什么情感? A. 绝望
B. 孤独
C. 快乐
D. 愤怒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秋兴八首》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比较史弥宁的《蛩螿》与杜甫的《秋兴八首》,两者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但史弥宁侧重于虫鸣带来的内心感受,杜甫则更关注于自然与人生的关系,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风格。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