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塞下曲二首
作者: 曹勋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天声未畅威穷发,将军已过和城窟。
红旗半卷夜归来,马蹄踏碎天山月。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天音未曾传达时,威势已然显现。将军已经经过边境的城池。红旗半卷在夜晚归来,马蹄声踏碎了天山的明月。
注释:
- 天声: 指天上的声音或天意,这里可以理解为国家或上天的命令。
- 威穷发: 威势已经显露出来,形容将军的荣耀和气势。
- 和城窟: 和是边境城市的名字,城窟指的是城池或堡垒。
- 红旗半卷: 红色的旗帜被卷起,可能暗示将军凯旋归来。
- 马蹄踏碎: 马蹄声打破了宁静,暗示战争的激烈和紧迫感。
- 天山月: 天山的明月,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勋,宋代诗人,生平并不详尽,多以边塞诗闻名,作品多描写战争与将士的豪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北方边塞,描绘了将军出征的情景,以及战士们的勇猛和归来的壮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荡和边境战争的背景。
诗歌鉴赏:
《塞下曲二首》在形式上采用了古典诗词的韵律和对仗,使得整首诗具有很强的音乐感。诗中展现了将军出征的气势,前两句描绘了将军的威严与战斗的紧迫感,给读者一种紧张的氛围。后两句则通过描写红旗和马蹄声,展现了归来的壮丽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层次感,也让人感受到战争与和平、动与静的交替,突显了战士们的豪情和壮志。整首诗情感强烈,意象丰富,不仅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也让人对将士们的英勇产生敬意。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天声未畅威穷发: 在国家的命令尚未传达之时,威势已经显露出来,暗示将军的权威。
- 将军已过和城窟: 将军已经经过边境的城池,表明了他正在进行军事行动。
- 红旗半卷夜归来: 红色的旗帜半卷着在夜晚归来,象征着胜利的归途。
- 马蹄踏碎天山月: 马蹄声打破了宁静,暗示着战争的激烈,形成了一个动荡的画面。
-
修辞手法:
- 对仗: 全诗采用了对仗的手法,如“天声未畅”与“威穷发”相对,使得语言更加凝练。
- 比喻: “马蹄踏碎天山月”形象生动,寓意战争的破坏与动荡。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将军出征和归来的场景,表现了战争的激烈和将士们的荣耀,同时也反映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意象分析:
- 红旗: 象征着军队的荣耀与胜利。
- 马蹄: 代表着战士们的迅速与果敢。
- 天山月: 体现了自然的宁静与战争带来的动荡。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红旗”象征什么?
- A. 和平
- B. 胜利
- C. 失败
- “马蹄踏碎天山月”中,哪个词语暗示了战争的激烈?
- A. 踏
- B. 碎
- C. 月
- 诗中提到的“红旗”象征什么?
答案: 1.B 2.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将进酒》
-
诗词对比:
- 曹勋的《塞下曲》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为描写边塞的作品,但前者更侧重于战争的场景,后者则描绘了自然的壮丽与人文情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边塞诗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