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长安诸寺联句。长乐坊安国寺。题璘公院》
时间: 2025-01-19 16:51: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长安诸寺联句。长乐坊安国寺。题璘公院
作者: 段成式 〔唐代〕
静,虚。热际,安居。
郑符龛灯敛,印香除。
东林宾客,西涧图书。
檐外垂青豆,段成式经中发白蕖。
纵辩宗因衮衮,忘言理事如如。
段成式泉台定将入流否,
邻笛足疑清梵馀。
白话文翻译
在这安静虚无的环境中,
人们在热浪中安然居住。
郑符的龛灯熄灭,香火也已除去。
东林的宾客聚集,西涧的书籍堆积。
屋檐外悬挂着青豆,段成式的经书中却开出白色的蕖花。
纵然辩论宗教的因缘不断,
却也忘却了言辞,理事如同虚无。
段成式在泉台上,是否会流入水流之中?
邻近的笛声让人怀疑那清脆的梵音是否还在。
注释
- 静:平静,安宁。
- 虚:虚无,空灵。
- 热际:炎热的境地。
- 郑符:古代一种符咒,可能指宗教仪式的地方。
- 东林宾客:指在东林寺的客人。
- 西涧图书:西涧可能指某个地方,图书则指书籍。
- 檐外垂青豆:檐外悬挂的青豆,可能寓意丰收。
- 段成式:诗人自己,作为作者在作品中自述。
- 衮衮:形容宗教辩论的热烈。
- 忘言:超越言语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段成式,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03年,卒于865年,字仲明,号问陶。段成式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深邃的哲理思想著称,尤其擅长描写山水和寺院的宁静。他的作品常常融合了个人的感悟与对佛教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段成式游览长安诸寺时,特别是在安国寺的璘公院中。这一时期,随着佛教在唐代的盛行,寺庙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场所,诗人在此环境中思索人生与信仰,表达了对宁静和超脱的向往。
诗歌鉴赏
《游长安诸寺联句》以其优雅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全诗分为几个部分,前半部分描绘了寺院的静谧和人们的安居,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后半部分则转向对宗教哲理的探讨,强调在辩论宗教的因缘时,往往会忘却言辞的意义,达到一种自我超越的境界。
该诗以“静、虚”开篇,直接引入了诗的主题,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接着,通过对安国寺的环境描写,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诗中提到的“白蕖”,象征着纯洁与智慧,暗示着在纷扰的世间中,内心的宁静与明晰是多么重要。
段成式在作品中自问“泉台定将入流否”,表现出对自己命运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疑惑。最后一句“邻笛足疑清梵馀”,则将寺院的音乐与外界的喧嚣对比,传达出一种对宁静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静,虚:开篇直接描绘环境的安静与空虚,营造出一种禅意。
- 热际,安居:在炎热的环境中能够安然居住,体现出一种心境的超脱。
- 郑符龛灯敛,印香除:宗教仪式结束,表明一种消散的宁静。
- 东林宾客,西涧图书:描绘寺庙内的文化氛围,游客的聚集与书籍的积累,体现了知识与信仰的结合。
- 檐外垂青豆:自然意象,象征着丰收与安宁。
- 段成式经中发白蕖:自我反思,蕖花象征着智慧的启迪。
- 纵辩宗因衮衮,忘言理事如如:探讨宗教辩论的意义,强调超越语言的智慧。
- 段成式泉台定将入流否:自我质疑,思考自身的未来与归宿。
- 邻笛足疑清梵馀:通过音乐的对比,反映内心的矛盾与思考。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中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以“白蕖”象征智慧与纯洁。
- 象征:青豆代表丰收,暗示内心的宁静与理想。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渴望心灵的宁静与对宗教哲理的探讨,强调在浮躁的世间中,保持内心的超脱与淡然。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静:象征内心的安宁。
- 虚:表达一种超脱的哲学思考。
- 青豆:丰收的象征,代表自然的馈赠。
- 白蕖:智慧与纯洁的象征。
- 邻笛:外界的声音,代表世俗的喧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的开头用什么词来形容环境? A. 热
B. 静
C. 喧
D. 恼 -
“段成式泉台定将入流否”中,“流”是指什么? A. 水流
B. 时间流逝
C. 意义的流动
D. 生命的流动 -
诗中提到的“白蕖”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智慧
C. 权力
D. 美丽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王维与段成式:两者都描写山水与寺院的宁静,但王维更注重自然与心灵的和谐,而段成式则更倾向于宗教哲理的探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
以上内容旨在深入理解《游长安诸寺联句》,并通过多角度的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古诗词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