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识见超然地位高,人言情伪察秋毫。一些疾病生心腹,明鉴当台不可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意在表达一种超然的观察和洞察力,作者认为人们的言辞常常虚伪而难以真实地看透细微的事物。内心的疾病如同潜伏的病痛,无法逃避,只有明察秋毫,才能看清真相。
注释:
- 识见: 指观察与见解,强调一种超然的视野。
- 超然: 超越常规,形容一种高远的境界。
- 伪察: 虚假的观察,意指人言不真。
- 秋毫: 比喻细微之物,常用于形容观察的细致。
- 心腹: 可以理解为内心深处,隐喻内心的隐疾。
- 明鉴: 清晰的鉴别与判断。
- 当台: 指正当的地方,此处可理解为面临的局面。
典故解析:
“明鉴当台”中的“明鉴”可以与古代的明镜相提并论,寓意能够透彻地看清事物的本质。而“秋毫”则出自《孟子》中的“秋毫之末”,强调对微小事物的观察与辨别能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字子明,号千峰,宋代诗人,生平不详,因其作品流传较少而知名度较低。他的诗歌往往反映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见解,风格较为沉稳内敛,具有一定的哲理性。
创作背景:
在宋代,社会动荡与人心浮躁的现象普遍存在,作者可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试图通过这首诗表达对世事的观察与思考,提醒人们要有更深刻的自我反省与认知。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反思。首句“识见超然地位高”就为整首诗奠定了高远的基调,强调了观察者的超然地位与广阔的视野,这使得他能洞察人世间的种种虚伪与伪善。而接下来的“人言情伪察秋毫”则转向对人心的深刻剖析,指出人们常常被表象所迷惑,难以看透事物的真相。这里体现了作者对社会人心浮躁的无奈与批判。
第三句“一些疾病生心腹”则引入了内心深处的隐痛,寓意着那些潜在的、难以言说的心灵创伤。最后一句“明鉴当台不可逃”则是对前面内容的升华,强调了明智与真实的重要性,暗示在面对内心与外在的挑战时,只有通过明辨与反思,才能真正找到出路。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推进,情感上也从观察转向反思,最后达到一种警醒的效果,具有很强的哲理性与现实性。诗中的意象交织着人心的复杂与生活的多面,使人不禁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识见超然地位高: 表达一种高超的观察能力,强调站在高处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
- 人言情伪察秋毫: 反映人们言辞的虚伪,指出看似细微的事物其实隐藏着更深的真相。
- 一些疾病生心腹: 暗喻内心的隐痛与困扰,进一步加深了诗的情感层次。
- 明鉴当台不可逃: 强调明辨是非的重要性,提醒人们面对真相时的无处可逃。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的前两句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语句的韵律感与气势。
- 隐喻: “疾病”隐喻心灵的痛苦与困扰,增加了作品的深度。
- 反复: 诗中反复出现的“明”字,强调了清晰与真相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观察与反思,强调了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环境中,如何保持一颗清明的心,认识自我,洞察他人,最终达到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识见: 象征观察力与洞察力。
- 伪: 代表虚假与表象。
- 秋毫: 细微之物,象征事物的本质与真相。
- 疾病: 隐喻内心的痛苦与心理问题。
- 明鉴: 象征智慧与明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诗中提到的“秋毫”最初出自于哪个经典?
- A. 《论语》
- B. 《孟子》
- C. 《庄子》
- D. 《诗经》
-
填空题: 诗中提到“识见超然地位高”,强调的是_____的观察能力。
-
判断题: 诗中提到的“明鉴当台不可逃”意味着面对真相时可以轻松逃避。(对/错)
答案:
- B
- 超然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通过对月的描写,表现思乡之情,更加注重情感的抒发。
- 《登高》: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对人生的感慨与哲理思考,与《知言》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孟子》原文及其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