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其三》

时间: 2025-01-06 14:35:26

欢场才罢,去对孤檠话。

欲击唾壶声尽哑,可惜孤城浪打。

一宵柳簇花笼,何时万户千钟。

尘世风波似海,狂奴谈笑生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欢场才罢,去对孤檠话。
欲击唾壶声尽哑,可惜孤城浪打。
一宵柳簇花笼,何时万户千钟。
尘世风波似海,狂奴谈笑生风。

白话文翻译:

欢场刚刚结束,我去对着孤零零的灯柱谈话。
想要击打唾壶,却发现声音已经变得无比微弱,真是可惜,孤城又遭海浪的冲击。
一夜之间,柳树丛生,花儿包围,什么时候才能响起万户千钟的声音?
尘世的风波就像大海一样,狂放的人在这里谈笑生风。

注释:

  • 欢场:指欢乐的场所,通常是指酒楼、歌舞场等。
  • 孤檠:孤独的灯柱,象征孤单或寂寞。
  • 唾壶:古代用于盛放唾液的器具,这里用作比喻,暗示一种声音或气氛。
  • 孤城:指的是城市的孤独,可能是指诗人所处的境遇。
  • 浪打:海浪拍打,寓意生活中的困扰和冲击。
  • 万户千钟:指人们庆祝的场景,象征繁荣和热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5年-约1700年),字瀛洲,号秋水,江苏江阴人,清代著名词人。其作品以情感真挚、音律优美著称。陈维崧的诗词多描绘个人情感、生活感受和社会现实,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婉约。

创作背景:

《清平乐 其三》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困扰交织之时,诗人可能在此背景下感受到孤独与无奈,因此通过这首词表达了对欢场繁华的追忆与对现实孤寂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清平乐 其三》通过简单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欢乐场合的回忆以及对孤独现状的感慨。开头两句“欢场才罢,去对孤檠话”,生动地呈现出欢场结束后的冷清与孤独,诗人在这里显得十分渺小与无助。接下来的“欲击唾壶声尽哑”,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沉闷,唾壶声的消失象征着欢笑声的远去,生活的沉闷难以打破。

“可惜孤城浪打”一句,深刻揭示了诗人对孤城的悲叹,孤城如同孤独的自己,遭受着生活的冲击。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孤独感愈发明显,而“一宵柳簇花笼,何时万户千钟”则表现了对往日辉煌的向往。这里的柳、花象征着美好与生机,但“何时”二字又道出诗人对未来的无奈与渴望。

最后两句“尘世风波似海,狂奴谈笑生风”以开阔的视角总结了世间的纷扰与个人的处境。风波如海,充满不确定性,而“狂奴”的形象则暗示着那些在世俗中随波逐流的人。整体来看,这首词通过对比欢场与孤独,表达了对人生苦短、繁华易逝的深刻感悟,情感真挚而感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欢场才罢:欢场刚刚结束,表明一种欢愉的场景转瞬即逝。
  2. 去对孤檠话:孤独的灯柱旁,诗人无人与之交谈,突显寂寞。
  3. 欲击唾壶声尽哑:想要发声,但声音已经消失,暗示生活的沉闷。
  4. 可惜孤城浪打:孤独的城市遭受外界的冲击,象征生活的无情。
  5. 一宵柳簇花笼:美好的景象与记忆交错,充满活力。
  6. 何时万户千钟:渴望繁华的声音再次响起,表达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7. 尘世风波似海:生活如海洋般波澜起伏,象征不安定。
  8. 狂奴谈笑生风:对于生活的无奈与调侃,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的苦闷比作海浪,形象生动。
  • 对仗:如“欢场才罢”与“去对孤檠话”,形成鲜明的对比。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欢场的短暂与孤独的持久,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无奈与对美好回忆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的渴望。诗人的情感基调在欢愉与哀伤之间交替,展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欢场:象征欢乐与繁华。
  • 孤檠:象征孤独与寂寞。
  • 唾壶:象征沉默与无奈。
  • 孤城:象征个人的孤独与无助。
  • 柳、花:象征生机与美好回忆。
  • 万户千钟:象征繁荣与热闹。
  • 尘世风波:象征生活的困扰与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孤檠”象征什么?

    • A. 繁华
    • B. 孤独
    • C. 欢乐
  2. “尘世风波似海”中的“海”象征什么?

    • A. 平静
    • B. 纷扰
    • C. 快乐
  3. 诗人对往日欢场的感慨主要体现在以下哪一句?

    • A. 尘世风波似海
    • B. 何时万户千钟
    • C. 狂奴谈笑生风

答案: 1-B,2-B,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煜《虞美人》:同样表达对过往繁华的追忆。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风波的交织。

诗词对比:

  • 《清平乐 其三》与《虞美人》
    • 两首词都表达了对繁华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叹,但《虞美人》更多关注于个人情感的深邃,而《清平乐 其三》则更侧重于对社会环境的观察与反思。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陈维崧诗词选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