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百里有民社,古为子男国。
苟有爱物心,稚老皆蒙德。
为身不为人,鄙哉陶彭泽。
白话文翻译:
在百里之内有许多民众社群,古时候这里是子男的国家。
只要有爱护万物的心,年轻的和年老的都能受到恩德。
若是只为自己,不为他人,那是多么鄙陋,像陶渊明与彭泽那样。
注释:
- 百里:指区域的广阔程度,表示有很多人居住。
- 子男国:指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寓意为有道德教化之地。
- 苟:如果。
- 爱物心:指对万物的关爱之心。
- 蒙德:受到恩德、恩惠。
- 为身不为人:只为自己,不为他人。
- 鄙哉:可叹之鄙陋。
- 陶彭泽:指陶渊明和彭泽,二人都是有名的隐士,陶渊明以田园生活著称,彭泽是指陶渊明的理想化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而闻名,主张以史为鉴,强调道德与治国理政的结合。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司马光在鸡泽任官期间,反映了他对民众福祉与社会责任的关注,强调爱护万物与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结构上简洁明了,情感深邃,表达了司马光对社会治理的思考。他通过对民社的描绘,强调了一个理想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关爱、共同受益的关系。诗中提到的“爱物心”,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与珍惜,也是对人类社会的责任。这种爱心的普及,能使每一个个体,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人,都能沐浴在仁德之中,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
而后半部分则转向批判那些只图个人利益的人,表达了对自私自利行为的鄙夷。司马光以陶渊明和彭泽为例,暗示这类人纵使有名,实则道德可叹,缺乏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反思,更是对社会责任的呼唤,展现了作者的理想主义情怀和深厚的道德观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百里有民社:描述了广袤的民众聚集地,展现了社会的繁荣。
- 古为子男国:指出这片土地的历史渊源,强调传统与道德。
- 苟有爱物心:提出了条件,表明只要有爱心,就能影响他人。
- 稚老皆蒙德:说明了爱心的普遍性,影响到每一个人。
- 为身不为人:揭示了自私自利的行为,形成道德反面。
- 鄙哉陶彭泽:以陶渊明和彭泽为引,表达对自私者的批评。
修辞手法:
- 对比:对比有爱心与自私自利的两种态度,突出主题。
- 象征:陶渊明与彭泽象征着理想化与现实的矛盾。
- 借代:用“子男国”代指有德国家,增强历史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强调了对社会和他人应有的责任,倡导一种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道德观念,反对自私自利的行为。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民社:象征着社会的整体与和谐。
- 爱物心:代表道德与情感的核心。
- 稚老:象征着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爱物心”主要指什么? A. 对自然的珍惜
B. 只爱自己
C. 不关心他人
D. 以上皆非 -
诗中批评的对象主要是哪类人? A. 有权势的人
B. 自私自利的人
C. 关心民众的人
D. 隐士 -
“鄙哉陶彭泽”中的“鄙”指的是什么? A. 高尚
B. 鄙陋
C. 贤德
D. 志向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对比司马光的《和聂之美鸡泽官舍诗七首·题厅壁》与杜甫的《登高》,可以看到两者都表达了对社会的关怀与个体责任,但司马光更侧重于道德与社会责任,而杜甫在《登高》中则更多地表现出个人的感慨与对时代的无奈。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