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巫山一段云•南谯道上
作者: 彭孙遹 〔清代〕
暮火投山郭,朝寒过驿桥。
江云一色秣陵潮。抹断蒋山腰。
秋色低鸿雁,清霜急皂雕。
汀芦沙苇冷萧萧。风雨入南谯。
白话文翻译:
傍晚的火光映照着山外的村郭,清晨的寒气吹过驿道的桥梁。
江面上的云彩与秣陵的潮水融为一色,仿佛抹去了蒋山的山腰。
秋天的色彩低沉,鸿雁在空中飞过,清霜急促地降临在皂雕身上。
滩涂上的芦苇和沙洲在寒风中冷冷地摇曳,风雨袭来,打入南谯。
注释:
- 暮火:傍晚的火光,指村落的灯火。
- 投:映照,照射。
- 山郭:山外的村落。
- 过驿桥:经过驿站的桥。
- 江云:江面上的云,指江面与天空的景象。
- 一色:颜色一致,形容自然景象的和谐美。
- 秣陵:古地名,今南京。
- 抹断:形容看似被抹去的样子。
- 蒋山:地名,位于江南一带。
- 低鸿雁:意指鸿雁飞得很低,秋天的意象。
- 清霜:指秋霜,清冷的霜。
- 皂雕:一种鸟,皂雕在霜中显得更加冷淡。
- 汀芦沙苇:指滩涂上的芦苇与沙洲。
- 萧萧:形容风吹动芦苇的声音,冷清的样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彭孙遹(1790年 - 1862年),字子骧,号雨斋,江苏人。清代诗人,工诗词,尤擅山水游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细腻,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秋时节,诗人行走在南谯道上,感受到自然景色的变幻与秋意的深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巫山一段云•南谯道上》是彭孙遹的一首杰作,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全诗描绘了一个傍晚与清晨对比的场景,诗人在暮色与寒霜中,感受到秋天的萧瑟与自然的静谧。诗中的“暮火投山郭”与“朝寒过驿桥”形成鲜明的对照,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无常。
诗中的“江云一色秣陵潮”一句,表现了江面与天空的和谐美,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而“秋色低鸿雁,清霜急皂雕”则通过秋天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仿佛在诉说着即将到来的寒冬和生命的短暂。
最后两句“汀芦沙苇冷萧萧,风雨入南谯”,通过描绘滩涂的芦苇在寒风中摇曳,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冷清与孤寂。整首诗在细腻的景物描写中渗透着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情感真实而深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暮火投山郭:描绘傍晚时分,火光映照山外村落,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 朝寒过驿桥:清晨的寒气穿越驿站的桥梁,强调天气的变化。
- 江云一色秣陵潮:江面的云和潮水融为一体,展现自然景象的和谐美。
- 抹断蒋山腰:形象地描绘出蒋山的山腰似乎被抹去了,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
- 秋色低鸿雁:秋天的色彩低沉,鸿雁飞过,象征着秋天的来临。
- 清霜急皂雕:清霜将皂雕笼罩,传达出寒意逼人的感觉。
- 汀芦沙苇冷萧萧:滩涂上的芦苇在风中摇曳,表现出冷清的氛围。
- 风雨入南谯:风雨侵袭南谯,暗示自然的变幻与人生的无常。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暮火”与“朝寒”、 “秋色”与“清霜”,展现了对称美感。
- 比喻:江云与潮水融为一色的描绘,生动形象。
- 拟人:“萧萧”形容芦苇的声音,赋予自然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无常的思考,情感深刻、悠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暮火:象征温暖与归属感。
- 朝寒:代表清新与孤独。
- 江云:自然和谐的象征。
- 鸿雁:秋天的使者,象征离别与思乡。
- 清霜: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汀芦: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朝寒过驿桥”是指哪种天气? A. 晴天
B. 雨天
C. 寒冷的早晨 -
“江云一色秣陵潮”中的“江云”指的是什么? A. 江面上的云
B. 江水
C. 江边的树 -
诗中表现出哪种情感? A. 快乐
B. 忧伤
C. 生气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登高》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描绘自然,但更多的是豪放与孤独。
- 王维《山居秋暝》:与彭孙遹的诗相比,王维的诗更注重山水的静谧与深远。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