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数亩涵空碧,波光可染衣。
荷枯惟藕晨,荻老作花飞。
水净游鳞见,天寒过雁稀。
十分清约处,秋月散明辉。
白话文翻译:
这片土地上有几亩碧绿的水面,波光粼粼,仿佛能把衣服染上颜色。荷花已经枯萎,只有早晨的藕在水中,芦苇也已衰老,像花瓣一样随风飘飞。水面清澈,可以看到游动的鱼鳞,天寒了,飞越的雁群也稀少。这样的清幽之地,秋月洒下的光辉显得格外明亮。
注释:
- 涵空碧:形容水面广阔,水色如碧空般清澈。
- 染衣:水面波光闪烁,似乎能把衣服染上颜色,形象地表现了水的美丽。
- 荷枯惟藕晨:荷花已枯萎,晨光中只有藕的存在,表现出一种凄凉却又清新的感觉。
- 荻老作花飞:芦苇衰老,随风飘动,像花瓣一样,传达出秋天的萧瑟。
- 游鳞见:水清澈见底,可以看到游动的鱼鳞,增强了诗的生动感。
- 过雁稀:天寒后,雁群稀少,表现秋冬季节的冷清。
- 清约处:形容地方的宁静与清幽。
- 秋月散明辉:秋天的月光洒下,显得格外明亮,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卫宗武,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其清新自然、情感细腻的诗风著称,善于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秋季,正值天寒地冻之际,诗人通过描写秋天的自然景色,表达对秋意的感受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野塘晚步》是一首描绘秋季自然景色的诗,诗人在一片清幽的水塘边漫步,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诗的开头两句通过“数亩涵空碧,波光可染衣”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水面图景,清澈的水和波光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接下来的两句“荷枯惟藕晨,荻老作花飞”则通过描写荷花的枯萎与芦苇的飘飞,传达出一种秋天的萧瑟与孤寂,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第三联“水净游鳞见,天寒过雁稀”则通过对水的清澈与天寒飞雁的描写,进一步加强了秋季的寒冷和清幽的氛围。最后一句“十分清约处,秋月散明辉”则将整首诗的意境推向高潮,秋月的明辉在宁静的水塘上洒下,形成了一种极为和谐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清新而又略带忧伤的美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数亩涵空碧:描绘出水面广阔而清澈的景象。
- 波光可染衣:水波闪耀,仿佛可以把衣服染上美丽的色彩,表现了水的灵动。
- 荷枯惟藕晨:荷花的枯萎和清晨的藕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凄凉之感。
- 荻老作花飞:衰老的芦苇随风飘动,像花瓣一样,传达出秋天的萧瑟。
- 水净游鳞见:水面清澈,游鱼的鳞片清晰可见,增强了生动感。
- 天寒过雁稀:天气变冷,飞雁的数量减少,表现出季节的变化。
- 十分清约处:描绘出一处宁静的场景,给人以安静的感觉。
- 秋月散明辉:秋月洒下的光辉,增添了诗的明亮与清新。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波光比作可以染衣的颜色,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 拟人:将自然界的景物赋予人的情感,表现出诗人的情感。
- 对仗:诗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写秋天的自然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慨,反映了生命的无常与自然的美丽。
意象分析:
- 水面: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时间的流逝。
- 荷与藕:荷花的枯萎与藕的存在代表着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 芦苇:象征着秋天的萧瑟,表现出一种孤独感。
- 游鳞: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美丽。
- 天寒与雁稀:象征着季节的变化与生命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水面是什么颜色? A. 碧绿
B. 深蓝
C. 灰色
D. 淡黄 -
诗中提到的秋天的天候如何? A. 温暖
B. 寒冷
C. 潮湿
D. 炎热 -
诗中提到的荷花和藕的状态是? A. 繁盛
B. 枯萎
C. 开放
D. 凋零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山居秋暝》
-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描绘了秋天的月色与思乡之情,但情感更为沉重,表现出对亲人的思念。
- 王维的《山居秋暝》则通过山水的描写,表现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两者在情感基调上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的意象与主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