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人赋心田》

时间: 2025-01-17 09:41:12

方寸良畴人共有,能耕能敛几人知。

坦平非有山河蜀,存养何殊雨露滋。

盍剖藩篱忘彼我,却明畦畛别公私。

尽多阴{隙日小换马}於中种,播获当为百世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为乡人赋心田
作者: 卫宗武 〔宋代〕

方寸良畴人共有,
能耕能敛几人知。
坦平非有山河蜀,
存养何殊雨露滋。
盍剖藩篱忘彼我,
却明畦畛别公私。
尽多阴隙日小换马於中种,
播获当为百世菑。

白话文翻译

这块寸土的良田是大家共同拥有的,
能耕作、能收获的又有几个人了解呢?
这片平坦的土地并不是山河蜀地,
它的滋养与雨露又有什么不同呢?
何不打破藩篱,抛弃彼此的界限,
而让我们明晰田地的界限,公私分明。
只要在阴暗的角落里换马种植,
播种的收获应当惠及百世。

注释

  • 方寸良畴:方寸之地的良田,指小块土地。
  • 几人知:有多少人知道。
  • 坦平:平坦的土地。
  • 山河蜀:蜀地,指四川一带,因其山河秀丽,常引人向往。
  • 存养:生存和滋养。
  • 盍剖藩篱:何不打破藩篱,指打破界限。
  • 阴隙:阴暗的地方或缝隙。
  • 百世菑:百世的收获,指对后代的利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卫宗武,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重视文人和士族地位的时代。他的诗作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之笔,常常反映出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变革时期,农田的使用和管理问题日益突出。诗人通过描绘农田的共同拥有,表达了对社会分配不公的反思与对团结合作的期盼。

诗歌鉴赏

《为乡人赋心田》是一首反映乡村生活与社会关系的诗作。诗人以“方寸良畴”开篇,强调土地的重要性,暗示土地是人们共同的财富,应该被珍惜与合理利用。接着,诗人提出一个问题:在这样一片人人可耕的良田中,真正能够理解与利用的人又有多少呢?这不仅反映了对土地的珍视,也隐含着对人们对自然和社会关系的思考。

诗中的“坦平非有山河蜀”一句,意在说这片土地的价值并不逊色于名山大川,生存所需的雨露滋养其实是平等的。由此,诗人引出对人际关系的反思,提出“盍剖藩篱忘彼我”的观点,倡导打破个人之间的界限,追求共同的利益。这种思想在当下的社会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强调了团结合作的必要性。

最后,诗人以“播获当为百世菑”总结,强调应将收获惠及后代,以体现对土地和社会的责任感。整首诗通过对土地的描绘,传达了对人际关系、社会公平,以及对未来的深刻思考,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方寸良畴人共有:强调土地是大家共同的财富。
  2. 能耕能敛几人知:反映人们对土地的理解与利用的缺乏。
  3. 坦平非有山河蜀:土地的价值与名山大川同样重要。
  4. 存养何殊雨露滋:生存的滋养是平等的。
  5. 盍剖藩篱忘彼我:倡导打破个人之间的界限,追求共同利益。
  6. 却明畦畛别公私:清晰划分公共和私人的界限。
  7. 尽多阴隙日小换马於中种:在阴暗的角落中进行种植。
  8. 播获当为百世菑:播种的收获应惠及后代。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仗和比喻等修辞手法。比如“方寸良畴”、“能耕能敛”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与韵律。此外,通过将土地与山河进行比较,诗人突出土地的价值与重要性。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思想在于提倡共同体意识,强调土地的共享与责任感,倡导团结合作,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良田:象征着财富与希望。
  • 山河蜀:象征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
  • 藩篱:象征个人之间的界限与隔阂。
  • 阴隙:象征人们在困难环境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方寸良畴”指的是什么?
    A. 小块土地
    B. 大山大川
    C. 人民的心灵
    D. 个人财富

  2. 填空题:诗人倡导打破__,追求共同的利益。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播获当为百世菑”是指应将个人的收获留给后代。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

  1. A
  2. 藩篱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杜甫的《春望》则反映了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忧虑。与卫宗武的《为乡人赋心田》相比,三者都关注个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但侧重点不同,卫宗武更强调集体与合作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