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张延之觉寺亭》

时间: 2025-01-01 13:40:54

迷途非远复,靖节子其徒。

止水明心法,行年见道枢。

俨如还旧国,端是得遗珠。

燕处今何事,春风咏舞雩。

意思解释

诗词原文展示

题张延之觉寺亭
作者:廖刚 〔宋代〕

迷途非远复,靖节子其徒。
止水明心法,行年见道枢。
俨如还旧国,端是得遗珠。
燕处今何事,春风咏舞雩。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迷途并不遥远,靖节和他的门徒。
清澈的水面映照出心灵的法则,
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明了道理。
就像回到了故乡,恰似得到了遗落的珍珠。
如今燕子栖息在何处呢?春风中吟唱着舞雩的乐曲。

注释

字词注释

  • 迷途:迷失的道路,指迷惑的状态。
  • 靖节:指靖节子,可能是指某位道教或佛教高人。
  • 止水:静止的水,象征内心的宁静。
  • 明心法:明了内心的法则或道理。
  • 道枢:道理的中心或关键之处。
  • 俨如:态度端庄如同。
  • 旧国:故乡或熟悉的地方。
  • 遗珠:遗失的珍贵之物。
  • 燕处:燕子居住的地方。
  • 舞雩:古代祭祀春神的舞蹈。

典故解析
“靖节”可能指代的历史人物,代表一种清净高洁的道德理想。“春风咏舞雩”则与古代的春祭仪式相关,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廖刚,宋代诗人,具体生平资料较少,但他的诗歌风格多表现出对自然和心灵的细腻观察,常常融入道家和佛教的思想。

创作背景
此首诗作于作者游览张延之的觉寺亭时,表达了对心灵宁静和自然和谐的感悟,反映了宋代士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迷途”开篇,暗示人在生活中常常会有迷惑和困惑。接着提到“靖节子其徒”,引入了一位高人及其门徒,象征着一种道德和智慧的追求。在“止水明心法”中,诗人用“止水”比喻内心的宁静,强调内心清明的重要性。接下来的“行年见道枢”则暗示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逐渐领悟生活的真谛。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通过“俨如还旧国,端是得遗珠”,展现了一种归属感和珍贵的发现,仿佛在迷失的旅途中找到了往昔的美好。最后一联“燕处今何事,春风咏舞雩”则以燕子与春风的意象,呼应了自然的变迁与人心的变化,表现了生命的无常与内心的渴望。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淡雅的语言、清新的意境,传达了对内心宁静和智慧追求的赞美,展示了诗人在自然与心灵之间的和谐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迷途非远复”:表达了迷失的状态其实并不遥远,意味着人们不必过于惊慌。
  • “靖节子其徒”:引入一位高人,强调追求智慧和德行的重要性。
  • “止水明心法”:以静水象征内心的清澈,从而领悟到心灵的法则。
  • “行年见道枢”: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明白生活中重要的道理。
  • “俨如还旧国”:恰似回到了熟悉的故乡,产生归属感。
  • “端是得遗珠”:如同发现了珍贵的宝物,暗示着心灵的觉醒。
  • “燕处今何事”:询问燕子目前的处境,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 “春风咏舞雩”:在春风中吟唱着祭祀的乐曲,表达生命与自然的和谐。

修辞手法

  • 比喻:“止水”比喻内心的宁静;
  • 拟人:将燕子赋予情感,表现出对自然的亲切感;
  • 对仗:整首诗句式工整,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和对生命智慧的思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心灵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迷途:象征人生中的困惑和方向的迷失;
  • 靖节:代表高尚的道德和智慧;
  • 止水:象征内心的宁静和清澈;
  • 燕子:象征自由和生命的流动;
  • 春风:代表生机和新的开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止水”象征什么?
    A. 迷失
    B. 宁静
    C. 春风
    D. 高人

  2. “靖节子其徒”中的“靖节”指代什么?
    A. 一位高人
    B. 诗人的朋友
    C. 自然的象征
    D. 迷途的状态

  3. 整首诗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A. 迷茫
    B. 宁静和智慧
    C. 悲伤
    D. 欢乐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内心的宁静,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廖刚的《题张延之觉寺亭》则更强调智慧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廖刚诗集》